2020.07.01 - 最新消息

鞏固臺灣亞太離岸風電領先者地位 海龍離岸風電計畫力拚 「定錨專案」 By WindTAIWAN

從2016年初,「海龍離岸風電 計畫辦公室」正式在台成立, 由加拿大北陸能源和新加坡玉山能源合資成立。雙方來自不同國家但同樣擁有雄厚的再生能源發展經歷,一起看中的是臺灣豐富的風能資源。  

「海龍離岸風力發電計畫」是臺灣彰化縣第一個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的離岸風電計畫,旗下擁有「海龍 2 號、3 號風場」的開發權。總投資金額預估超過新台幣 1,500 億元,兩座風場完成後未來可以提供 1,044 千瓩的電力,年發電量可達 40 億度電,可為臺灣 155 萬戶家庭 提供潔淨電力,也可望替臺灣產業帶來每年近 80 億元的商機。預計在 2024 年併網的「海龍離岸風電計畫—海龍 2 號 300MW 之風場」為遴選風場,依照規定於去年十一月十五日向工業局提交包括 27 項國產化項目的產業關聯執行方案。海龍因尚有少數幾個項目需與政府達成共識,目前持續、定期地與工業局溝通相關內容。  

其實,推動國產化並非是一次性的審查,海龍離岸風電計畫為了真正落實臺灣離岸風電產業關聯性政策,強調產業關聯性的願景, 提出有助於臺灣離岸風電長遠、健全、向外發展的產業鏈規劃,成為關鍵的「定錨專案」。   

  

「定錨專案」 是臺灣離岸風電相關產業發展的起始點  

 
2020 年 5 月 15 日,海龍離岸風電計畫與全球第一大風機系統商西門子歌美颯攜手宣布打造打造亞太離岸風機機艙產業聚落,擴大機艙組裝廠投資,從土地面積、員工人數、產線廠房都雙倍擴增,號稱「機艙組裝廠 2.0」,除了是臺灣首座, 更是亞太第一。更早之前,海龍就領先其他開發商,與臺灣台船與比利時海工大廠 DEME Offshore 合資成立的台船子公司「台船環海」(CDWE)簽署大型統包合約,這也是台船環海首次拿下離岸風電統包合約。海龍 2 號風場從建設期程開始, 即成為國內外離岸風電產業供應商的起跑點,並以專案為平台,注入投資、培育人才、提升服務品質, 這也是海龍離岸風電「定錨專案」的意涵。
 
「定錨專案」是海龍離岸風電計畫,為其主要供應商規劃長期投資的起點。其終極目標,不是讓在台大型投資,例如台船環海或西門子歌美颯的投資,成為一次性的國產化投資。而是經由凝聚產業,將臺灣打造為離岸風電輸出端。」今年一月來台的海龍離岸風電計畫專案總監岳慕駒(Felipe Montero)指出。「無論是西門子歌美颯的機艙組裝廠 2.0,亦或者是台船環海所打造的第一艘本土主力安裝船(Main Installation Vessel),未來都可以應用在臺灣其他風場,甚至延伸能量至海外市場,如果這些龐大投資只能應用在臺灣並不符合效益。而海龍對本土化抱持的思維,就是希望達成在地化政策最終目標:讓臺灣具備有離岸風電產業出口能力。」  
 
岳慕駒表示,臺灣產業關聯性政策明確也深具意義,因為全新產業蓬勃發展,使得龐大的投資湧入臺灣,政府應把握機會讓這些投資發揮最大效益,包括整體提升臺灣產業競爭力。他也強調,海龍離岸風電計畫向來支持臺灣的產業關聯 性政策,並且有計畫性地、長期性地希望能夠在政策支持的環境下, 推出定錨計畫以協助臺灣離岸風電產業鏈發展茁壯,並使其在國際離岸風電市場有競爭力,除落實政策外,還有對於臺灣離岸風電發展的長遠願景。
  
「當我們在選擇合作夥伴的時候,我們不只選擇有能力的夥伴, 更重要的是我們選擇和海龍共享同樣願景、同樣對臺灣能做出長期承諾的夥伴。透過共同的願景和目標,我們可以確保合作夥伴為了產業關聯性作長期性投資時,供應商既強化在臺灣的商機,而且與我們投入風場在地化的目標是一致的。 我認為有一點特別值得提出的是, 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像是在耕耘、經營。在一般情況下,開發商不會在開發初期就去選擇大型統包工程商(BOP),而是等到風場建置期開始, 才去找最有能力、價格最有競爭力的BOP廠商,海龍的做法比較特別,我們是在開發初期就選定了我們的 BOP 廠商,而且雙方合作十分密切。」岳慕駒說明。他進一步表示,跟台船環海的合作模式,不是傳統的「發包—承包」,更像是緊密的「伙伴關係」。
 
這一點,台船環海執行長 Hedwig Vanlishout 感同身受。
    
 
打破傳統商業模式 海龍、 CDWE 成「協作夥伴」為風場打基礎 

 

「台船環海與海龍採取的是 『協作模式』。在傳統的發包—承包的框架下,發包的業主會自行作設計、自行訂定規格和專案需求, 然後轉給承包商作報價,但是在台船環海與海龍的協作模式中, 我們可以很坦然地與對方提出更佳方案,也會跟海龍一起商討讓專案成功的最佳方式,比起看圖做產品,協作反而更具有經濟效益」Vanlishout 解釋。

台船環海目前正在打造第一艘在台建造的離岸風電大型浮吊船「Green Jade」,日前方與台船簽署了先期造船工作合約(Early Work Agreement)未來將投入海龍 2 號風場使用。Vanlishout 表示海龍在催生臺灣本土首艘 MIV,扮演了重要角色。(備註 1)

「台船環海不僅要創先業界打造第一艘本土 MIV,我們也有布局全球的願景。海龍離岸風電計畫給予這艘船一個起始平台,這是台船環海目前在臺灣獲得的最大一筆合約,也讓台船環海成為定錨專案的一份子。全球有很多離岸風電安 裝船,但是我們想要打造一艘完全在台建造的離岸風電船,因此我們也花費了心力去說服我們的股東來投資這項有意義的計劃。這艘船的 生命週期為 20 年,就算我們有機 會參與 2025 年前完工併網的風場工作,也還不足以回本,所以我們的計畫是這艘船未來將邁進全球離岸風電市場。重要的是,這艘船是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與台船環海合作打造的 MIV,由台船環海來提供最先進的技術,在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的船廠打造。」 Vanlishout 進一步表示,主力安裝船「Green Jade」為多功能、高性能、 高裝載能量之主力風電工作船,將委由臺灣造船產業龍頭台船公司負責建造,預計於 2022 年底完工, 隔年隨即投入臺灣離岸風場水下基礎安裝工作。

 

為臺灣離岸風電產業長期發展作準備 海龍「定錨專案」注重產業未來性


台船董事長曾國正先前受訪時曾表示,海事工程的主力船機有三大類:大型浮吊船、自升式平台船、 佈纜船,是臺灣發展離岸海事工程最重要的三大主力船機。臺灣離岸風電要深耕,如果這三大主力船機沒有本土化,很難建立能量。台船曾考慮過投資造價約 40 億元的自升式平台船,去年底轉向投資 MIV,對此台船環海說明主要是考慮到 MIV 對於整個海事工程施工的期程縮短以及安全性都有很大的助益。 而且市場上具備新科技、多功能且高性能之大型浮吊船較為罕見,而 DEME 剛好就有打造這種船型的技術—Orion 號,是台船目前觀察到全球大型浮吊船中功能最為完備的船型。除了具有水下基礎的運輸安裝,也可以做海上變電站的運輸和安裝,曾國正認為此類離岸風電船「對於臺灣來說有迫切的需要」 。

台船營運副總陳慧山受訪時也表示, 此艘 MIV 預計在 2022 年第四季交船,2023 年第一季開始營運。  

而在財務融資方面, 台船環海執行長 Hedwig Vanlishout 也指出, 海龍實際給予正式合約,對於申請 融資有關鍵性的幫助。「MIV的投資金額不是小數字,要去跟銀行融 資時大部分的廠商會先提出商業計 畫,這些計畫如果沒有實質的合約 作支撐,就像紙上談兵一樣。因此, 海龍給予我們優先承攬商契約,也 使得我們融資進行得很順利。」  

「Green Jade」船長 216.5 米, 搭載 4,000 噸等級大型吊車、DP3 動態定位系統,可容納多達 160 名船員。在最大化甲板空間之設計下可依裝載需求進行最佳配置,單次作業即可載運多件重型單樁水下基 礎、套筒式水下基礎或風機組件。 藉由「Green Jade」優越之吊裝能力,可於最具經濟效益之條件下提供使用者進行新型水下基礎和新世代之大型風機之運輸與安裝作業除功能需求考量外,在環境保護之議題上「Green Jade」多項重要設備將依循國際環境保護法規Green Passport 及 Clean Design 雙重環保標準下進行設計並取得認證標章。 船舶動力系統將用雙燃料引擎,同時融入嶄新之設計理念,將傳統燃油散熱系統配置廢熱回收之節能設備,使產生的廢氣熱能轉換為可用電力,由此之設計理念除減少廢氣產生,更可節能降低燃料之需求,對生態環境更加友善。  

Vanlishout 也表示,海龍 2 號風場,將會是臺灣率先使用西門子歌美颯 SG 14-222DD 風機的開發商,因此 Green Jade 會是一艘具有未來性且符合下一世代風機需求的安裝船。Green Jade 的設計將參考離岸風電安裝船 Orion,設計建造時 會因應海龍的需求做調整,包括更寬敞的甲板、4,000 噸級迴旋式起重機,先進船舶動態定位系統,在施工期間精準定位船舶位置,確保工作人員安全。

海龍 BOP 統包副理暨水下基礎 EPC 統包經理 Alex Patrascu 解釋, Green Jade 採用雙燃料引擎,以提供雙重保障,若其中一座引擎無法使用,另一座引擎能立刻替補使安裝船能繼續行駛。為提早布局海龍離岸風電計畫在台創先使用西門子歌美颯再生能源 14MW 風機,為目前全球離岸風機產業中最大的機型,Green Jade 也做好因應科技快速變化的準備。Alex Patrascu 說明,海龍 2 號 風場的所在地,水深約 50 公尺至 60 公尺,且土壤鬆軟,一般利用四隻腳支撐的平台船恐怕無法穩固船體。他也再度表示,跟台船環海從合作初期就建立協作關係的好處是,雙方都了解風場的挑戰,針對 船身設計的細節雙方能有充分的時間討論。他就舉幾項特色為例,例如這艘 MIV 為具備動態定位系統的大型浮吊船,能夠運輸體積龐大、 噸位超重的變電站、水下基礎運輸、精密的機艙,未來甚至運輸葉片都有可能,是真正具備「多功能」 的離岸風電船。  

海龍和台船環海雙方的協作模式,創臺灣離岸風電之先。海龍離岸風電專案總監岳慕駒就表示, 因為雙方的目標一致,對於台船環海也抱持充分信心,會盡其所能讓 海龍離岸風電計畫成為最有競爭力 的風場。台船環海執行長Hedwig Vanlishout 也表示,海龍離岸風電計畫為雙方訂立了明確的目標,雙方也具有長期在臺灣經營的共識, 「海龍的成功,就等於是台船環海的成功;而我們的成功,也會確保海龍離岸風電計畫順利完成。」

  

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專注擅長的領域」

 

海龍離岸風電計畫目前仍持 續努力通過產業關聯性審查,但同時,也在關注臺灣今年底即將公布的區塊開發辦法,並了解工業局仍 針對離岸風電產業化相關項目詢問 各方意見。針對外界針對開發商或統包商是否能協助臺灣獲得目前被認定無法國產化項目之關鍵技術,例如電纜,岳慕駒提出了他個人的看法:「在政府訂定的產業關聯性項目中,要由有能力、有競爭力的民間企業主動去做,並非以強制的方式要求,應該順其自然發生;當然政府可以強力支持、推動。但若在地缺乏能量,硬性強制反而是浪費投資,因此專注在能夠大力發展 的產業是較好的方式,海龍離岸風電計劃的夥伴台船環海與西門子歌美颯就是兩個最好的例子。」

岳慕駒也表示,海龍離岸風電計畫曾探詢有能力的本土電纜製造公司,但臺灣目前確實沒有熟悉離岸風電電纜生產的廠商,這使得有能力的外商希望能到臺灣投資。 「產業關聯性政策很明確,但要考量到實際情況還有長遠性發展,畢 竟這不是一次性的投資:產業關聯 性的最終目標,是讓臺灣離岸風電產業鏈能夠打入國際市場,」 岳慕駒表示。「臺灣離岸風電在地化無法包含離岸風場百分之百所有 項目。以丹麥、荷蘭等很早就在離 岸風地產業站穩腳步的國家為例, 都無法做到離岸風電的每個面向, 也無法百分之百出口所有技術。臺灣在地產業鏈只要能夠輸出四成離 岸風電相關項目,那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且是前所未有的成就。專注在自己最有能力、最有商機的領域,是較為合理的做法。」 岳慕駒表示。

台船環海執行長 Hedwig Vanlishout 接著補充,離岸風電承 包商及製造商必須要有寬宏的視野,不僅是為了單一階段的風場開發期程做投資,而是要考量這個投資未來長期的回收,甚至將版圖擴展至國際。「做長期的投資規畫, 眼光放遠,不做機會主義者的短期投資,這對臺灣整體產業才會有幫助。」

  

離岸風電在地人才:臺灣離岸風電長期發展的主幹

 

人才,也是海龍離岸風電計畫 規劃長期投資的領域。海龍資深公關經理許雅筑表示,海龍是「非常年輕的組織」。 年輕不只是團隊成立時間不到五年, 而且大多數員工年齡都在四十歲以下。

來自桃園的房辰陽今年二十七歲,在參與海洋示範風場(Formosa I)之後,隨即被招募至海龍離岸風電計畫擔任專案工程師,目前是 Alex Patrascu 所帶領的 BOP 團隊中的關鍵人物。「海龍離岸風電計畫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風場計畫,在我的想法中,經歷了海洋示範風場的歷練,而後加入海龍離岸風電計畫, 應該不會太難,但我後來發現自己太天真。」房辰陽說,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因為從負責單項業務, 到現在升級成為年輕專案管理工程師,看到的面向更多、更廣。「在海龍,我看得到一座風場所牽涉到的廣泛層面,包括海龍勇敢擁抱最新技術、採用最新型風機。我相信在這裡,我可以利用我的專業,讓臺灣的再生能源產業更好,再生能源也值得成為我長期投入的產業。」房辰陽表示。

離岸風電產業正在緩緩起飛, 臺灣風電人才的培育,更需要上下游團隊齊心促成,為提供海龍離岸風電計畫永續服務品質,台船環海也積極規劃栽培本土風電後起之秀,逐步引進歐洲團隊的工程技術並加以在地化,延攬有相關背景之 台籍工程師組成計畫團隊,規劃各類專業訓練課程以強化核心基礎, 更藉由長 / 短期實習生計畫,讓臺灣學子們有多一條職涯規劃選擇,除了培養實習經驗與默契,也計畫將 優秀的工程人才送往歐洲工作和學習一至兩年,累積軟實力,將歐洲風場的實務操作經驗有系統地複製回台,與海龍離岸風電計畫共同實現人才在地生根的理念。

未來,在臺灣的再生能源領域 中,會有更多像房辰陽一樣的年輕 一代,用心支撐臺灣再生能源發展,於臺灣再生能源轉型的路上,與更 多同樣對再生能源有信心的朋友, 並肩同行。

 


備註1. 台船環海於2020年6月25日宣布Green Jade已達成最終投資決策 

 

採訪/ 徐慧倫

攝影/ 劉佳瑜 

ERROR

程多銀,本又理臺觀雖書兒件型技作:會場夫火!的說案心然起受委全友兒等天軍樣打到離的樹於。

會員免費註冊

忘記密碼

輸入註冊時的帳號與email,重新設定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