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3

請再給我五年,我會成為一流開發商

照片資料來源為北陸能源官網

WindTAIWAN 迎對離岸風電、海洋事務、海洋工程技術、再生能源領域有興趣的您投稿。 讓台灣聽見您的聲音!詳情請見👉https://windtaiwan.com/ArticleView.aspx?ID=ART00005

WindTAIWAN 離岸風電職業甘苦談 您有與離岸風電相關的產業發展故事嗎?您有離岸風電的職涯旅程願意分享嗎?

我們等您來👉https://windtaiwan.com/RecruitTalkView.aspx?ID=PTK0001

 

(本文作者現職為台灣北陸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之電纜工程師。)

  我是盧禹晉,目前於海龍風力發電計畫(現為海龍二號及海龍三號公司籌備處),擔任統包電纜工程師一職。從5年前,視離岸風電為自己未來重要出路,今時今日也靠自己的努力,外加一點點幸運的與外國人站在一起,在為台灣第二階段,1GW 裝置容量的海龍風場,作為一個工程師一起打造專案。

  從 2016 年我還在中山大學海工所就讀時,一路看著台灣政府大力推動離岸風電的產業發展,歐洲各個開發商及工程公司排山倒海的來到台灣插旗準備,每間大學也都用不同的角度在思考怎麼與這個龐大的產業接軌以教育學生,回頭一看已經 5 年過去了。

  

  這5年我看到學到了甚麼? 下一個5年我要自己看到學到甚麼?


  我認為這是台灣在全球都在「瘋」綠能的當下,我們應該好好思考台灣除了要國產化基礎、塔架跟風機,要推動海工國家隊的同時,是不是應該更去思考怎麼大幅度的提升我們在大型專案開發的軟實力,來真正創造一批「能夠與外商肩比肩規劃風場開發」的開發商人才?我是這樣在推著我自己往前努力,同時間我也看到在相近年紀、相仿資歷的同儕中,許多很棒的人才都在外商公司的訓練薰陶下,正一步一步地吸取歐洲20年的風場開發經驗,逐步把大型風場開發的知識,化為自己的力量。

 

  「請再給我五年,我會成為一流開發商」正如標題所說,在第二階段結束之後,從2026開始將是台灣第三階段的戰場,將又有 10GW 的風場即將被開發,我想與讀者們分享的是:台灣應該在全球化風電領域的市場推波下,應該增加的是甚麼、應該改變的是甚麼,並且論述清楚5年後的這一批開發商人才,該怎麼帶領台灣風場往下一個目標邁進。

 

一、工程商用英語

  台灣在近幾年與外商們一起開發風場最有感受的,一定就是每個人對於英文傳達事物的認知,有非常大的落差。大部分的本地工程案,由於最頂端的業主通常都是本地財團或是政府單位,因此官方語言都是採用中文,如果涉及到高技術性的服務,需要引進歐美人士來協助,通常也都是 2~5 個人不等,而且也都只是處理局部的事情。但現在的離岸風電完全不一樣,離岸風電是全球化極高的產業,多國分工,必須使用最通用的語言溝通。從開發商到統包施工商,從技術顧問公司再到基礎設計公司,全部都是歐洲人員,每一層的決策背後,有非常多的溝通跟認知上的不同。雖然這些開發商需要依據政府所訂定的遊戲規則走(EIA或是本土化政策),但是整個風場從最初的建置到最後維護運轉,全部都是以工程商用英文為基本的溝通語言,這些是目前台灣在工程領域上,實實在在的罩門。

二、相信專業人員的共同決策

  中小企業林立,是台灣的企業文化,因此公司的決策都是以老闆說得算,速度快而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時間浪費。但是在海上風場專案開發的過程,沒有哪個人是所謂真正的「老闆」一詞。一個風場從決定要開始規劃的一刻,到施工開始之前,最少都是 5 年起跳,這 5 年間要經歷整個風場的初期規劃  通過政府的環評及符合政策 > 選擇統包商及製造商  融資到位  取得施工許可 > 正式開工。這些過程需要多少專業且有經驗的人,在中間溝通並且做出好的規劃,並且在不同組跟組之間不斷的開會,再由整個專案職位最大的專案總監,來做最適當的決策。這樣的過程,很難再採用傳統中小企業的精神,「找一個有經驗的人來做全部的決策」。要完成一個大型風場專案開發,事實上需要非常多的專業人員,一起溝通來到最好的決策。

三、介面管理&風險管理

  一個小組跟一個小組之間,會出現的不是一個介面,而是根據多少計畫需要執行,就會有多少介面,而且有時候一個計劃會牽扯到其他小組之間的意見,所以又會有更多的介面會衍伸出來。一個好的專案,一定會有非常嚴謹的介面管理。介面管理可以做甚麼? 工程不外乎就是設計、製造及施工,這三件事情可能就是由三個不同的小組來管理,當案子執行出現問題的時候,提前溝通好的介面管理系統,這時候就可以派上用場,來做為第一時間解決問題的依據;另一個大型專案開發所需要的就是風險管理,風險管理是根據每個專業人員對於自己的、對於同一組的、對於其他組的、對於整個專案的風險判別,通常也會加入時間風險跟損害風險,來辨識整個專案在開發過程中,最應該優先處理的風險有哪些,進而制定有效的風險控制辦法,提前將風險採取有意義的策略來管理。介面管理及風險管理不只是在專案開發階段需要,製造跟施工過程也需要,這些都是目前台灣工程領域相當缺乏的能力。

四、EPCI 技術人員

  最後一個關鍵的能量,不外乎就是 EPCI 統包專業人員的養成。歐洲花了 20 年的時間,培養了整個歐洲的產業鏈,台灣要趕上歐洲的高水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做到怎麼利用他們的能力。這邊的「利用」不是負面的意思,而是可以邀請他們來台灣一起做案子,或是把設計發包給他們一起執行計畫,或是找他們來做施工統包公司把案子發包給他們。風場開發的三個主要產品,風機、基礎跟電纜,當我們都有能力從頭到尾把這些項目的規劃開發過程都學通學精,我們自己主導專案開發的機會,也更靠近了。

 

結語:5 年可以改變甚麼?


  5 年內台灣會有 5GW 的案子安裝完成,會有超過 200 個風電從業人員在上中下游不同公司透過協作,學習到許多寶貴的經驗。我相信目前在各個開發商跟統包公司參與其中的每一個風電從業人員,都會是 5 年之後,業界強而有力的基石。當我們要有自己一組完整的發商團隊的時候,可以相互集結,打造每一環節都是台灣人做的決策的台灣風場。到時候,台灣的資金也可以更大膽的往離岸風電的市場注入,台灣也將會有能力到世界各地開發風場。

  從永續經營的角度來說,當台灣有這樣一批高度專業的風場開發人員,除了可以縮短台灣在每一階段的風場開發上的期程需求以及減少已知的本地開發風險,也可以整合台灣資金,向亞太區域即將發展風場的國家,輸出我們的建置能力與資金,同時也把台灣海工隊跟基礎製造輸出到其他國家,創到真正的本土化價值。

ERROR

程多銀,本又理臺觀雖書兒件型技作:會場夫火!的說案心然起受委全友兒等天軍樣打到離的樹於。

會員免費註冊

忘記密碼

輸入註冊時的帳號與email,重新設定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