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經濟部能源局、荷蘭在台辦事處、荷蘭經濟部企業通訊處共同主辦的「2022臺荷浮式風電與氫能研討會」於今(23)日舉辦。針對「浮式風電發展及展望」及「氫能的發展與製造」兩項主題,分派臺灣及荷蘭專家代表分享經驗及最新產業訊息。會議中,能源局能源技術組長陳崇憲表示,浮式示範風場規範將於今年底公告,歡迎開發商帶著經驗給予能源局相關建議,讓規劃更完善。
荷蘭海事工程公司 Boskalis 於今(2022)年初完成將 Bokalift 2 由鑽井船改裝為起重船的作業後,於 6 月 13 日從新加坡起航,並已於日前抵達安平港。預計接下來將前往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所開發之彰芳、西島離岸風場,執行其第一個任務:套筒式水下基礎的運輸及安裝工程。
今(6/23)日為國際女性工程師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全球離岸風場計畫中的第一位具有工程師背景,也是第一位女性執行長 Claire Lohan 首次亮相,Claire Lohan 於 2019 年加入台灣 CIP 團隊。與台灣區董事總經理許乃文一同宣布 CIP 未來在台離岸風電開發佈局。 談到即將到來的第三階段區塊開發, Claire Lohan 指出,CIP 在 2020 年底選定
隨著全球離岸風電發展,除了風機大型化的趨勢外,也有不同型態的水下基礎研發。除了將風場開發向深水區拓展的浮動式基礎外,對環境更加友善的「管架式負壓沉箱基礎(Suction Bucket Jacket,SBJ)」也是十分受到注目的技術。離岸風電產業在設計和安裝 SBJ 的經驗有限,且在台灣的應用,又面臨到地震以及土壤條件與歐洲地區不同的挑戰。
經濟部表示,為了呼應台灣淨零轉型最大化再生能源之政策方向,以及因應離岸風力發電、太陽光電、燃燒型生質能發電及地熱能發電等再生能源之發展趨勢,擬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並於本(6)月 21 日正式預告。期望能建構有利於再生能源發展環境,並加強「2050 淨零路徑」目標的氣候法制基礎。
比利時、丹麥、德國和荷蘭於 5 月 18 日,在丹麥埃斯比約市(Esbjerg)舉辦的「北海風能高峰會」(North Sea Summit on Offshore Wind)中簽署了《埃斯比約宣言》,共同承諾 2050 年前,在北海建設至少 150 GW 的離岸風電裝置容量。
印尼政府陸續宣布2060年凈零排放目標、路徑規劃,以及2021-2030年十年期的電力供應計畫。目前印尼的風力發電仍屬在開發初期。至2021年底,陸域風電裝置容量為149MW,包含由UPC Renewable開發的Sidrap風場(75MW)、以及韋能能源開發的Tolo 1(又名Jeneponto)風場(72MW),還有2MW的小規模、非商業規模的風電裝置。
為推動2050年淨零碳排,國發會將在3月提出台灣淨零碳排路徑圖;經濟部規劃之2050年電力配比之再生能源占比從最低45%起跳,最高上看80%成為發電大宗,而核能不在發電選項中。此外,前瞻計畫第4期亦將新增淨零碳排目標。
海龍離岸風電計畫於今(2021)年9月與東元電機簽署陸域降壓站優先承攬協議,東元將負責統包工程,整合海龍離岸風電計畫2A、2B 及3號風場輸出電力,是全台唯一超過 1GW 的離岸風電陸域變電站,預計2024年陸續併網。
全球最大風機供應商維斯特(Vestas)表示,參與台灣離岸風電至今,目前維斯特(Vestas)與相關供應鏈已投入超過新台幣90億元,創造1500個就業人數;並預計在明年開跑的區塊開發引進新型15MW風機,高度達261公尺,超過新光人壽摩天大樓。 維斯特(Vestas)台灣總經理羅伯森(Alex Robertson)曾表示,接下來將投入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製造新型V236-15.0MW風力機,目前正
台灣政府近年來持續推動離岸風電發展,同時以國產化政策促進國內產業發展。為呼應本土化政策、促進台灣造船相關產業加入海事工程船舶之建造與改造、引領產業升級、逐步落實離岸風電安裝與運維本土化,中國造船暨輪機工程師學會、台灣區造船工業同業公會與台灣風能協會於上周四(5/19)舉辦「離岸風電海事工程船舶發展策略研討會」。
輸入註冊時的帳號與email,重新設定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