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8 - 產業動態

從台灣出發走向國際 昱能海事輸出台灣經驗 文 蔡昕穎

昱能海事副董事長暨總船長丁漢利(左)與總經理沈康生( 右)。

 

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在過去十年間從無到有快速發展,本土起家的昱能海事也自今年起,從建造階段的船舶服務,正式跨足到運維(O&M)階段的海事工程與船舶全方位的服務,昱能海事有限公司總經理沈康生說,「我們就是台灣的在地企業,由台灣的船、台灣的船員,台灣的船級和中華民國的船籍,在台灣工作真的是與有榮
焉。」

成立於2018 年的昱能海事有限公司,顧名思義著重於「海事」工程,業務範圍包含船舶投資管理及租賃,同時提供海事工程技術服務重件運輸指導和海上作業時的物料補給,致力於為台灣離岸風場開發商、風場建設商、風場運維商提供專業化海事服務。公司上下懷抱對海洋熱情,並以身為海島台灣子民的驕傲,不只費心引進最新航海與海事工程技術,還要將渾身寶貴經驗傳承給下一代。

沈康生分享,公司在今年開始與挪威商展開在台灣離岸風場的合作,參與允能風場的海纜運維工作;同時,公司也著手往建設之前的環境調查(Survey)階段推進。在今年Energy Taiwan 的展會期間,昱能海事將與英國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MOU),使用昱能海事的船隻來執行風場前期的探勘作業,進一步形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這些多元專案的發展,代表昱能海事的服務觸角愈發精彩,陸續展開的工程任務在在顯示昱能海事在業界有口皆碑,備受海內外夥伴信任。昱能海事的服務布局不只如此,他們還要進軍海外,把觸角延伸至韓國、日本、澳洲、菲律賓與中東,輸出台灣經驗、走向國際,以海洋專業讓世界看見台灣。


與國際並肩 台灣團隊實踐最新SBJ 工法

「今年我們參與沃旭能源(Ørsted)在台灣執行的 SBJ(Suction Bucket Jacket,架式負壓沉箱)計畫」,沈康生說明,這是昱能海事在離岸風電海工技術路徑上一大里程碑,也是台灣工程團隊第一次實際參與全球最新工法的應用、將國際最新施工方式實踐於台灣海域。

當前傳統離岸風電水下基礎採用打樁方式進行,這種工法噪音大,因此施工時需在周遭設置防噪空氣圍幕(bubble curtain),且必須聘請鯨豚觀察員在側監看,確保不影響海洋動物;相較之下SBJ 工法則不需打樁,改採「負壓」讓沉箱穩固於海床,安靜、快速,施工過程安靜很多,幾乎不影響海洋哺乳類生物,「這項工法就是『悶聲幹大事』,施工現場只需三艘船就能完成全部程序,改變了以往大規模船隊作業的需求。

昱能海事另在這項計畫中,受挪威船級社 DNV 委託,為Boskalis 提供檢驗與驗證服務,「因此是從施工細節到安全標準,昱能海事全程參與,並透過自身具備的國際驗船資歷,展現第三方公正檢驗的專業能力。」確保工程本身順利、人員與船舶都安全且符合所有規定。

專案執行成果令人眼睛一亮,副董事長暨總船長丁漢利說,從開工到完成66 座 SBJ 安裝,僅花費150天,且寫下傲人的零事故紀錄;他進一步分析,若以傳統打樁方式推估,綜合計算租借的船期和氣候窗因素,工程至少需要一年半以上才能完成,甚至可能因海氣象影響而拖延。...........

 

 


閱覽全文請訂閱《WindTAIWAN》雜誌

★ 紙本雜誌 & 電子書 同步上架!

博客來   讀墨電子書  Google Play Books Apple Books

 

ERROR

程多銀,本又理臺觀雖書兒件型技作:會場夫火!的說案心然起受委全友兒等天軍樣打到離的樹於。

會員免費註冊

忘記密碼

輸入註冊時的帳號與email,重新設定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