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8 - 最新消息

【讀者投書】風電大廠大鬥法 在地廠商邊緣化 /蔡裕名 文 WINDTAIWAN

 

 

作者:蔡裕名/能源工作者

 

自從經濟部5月召開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的選商草案說明會至今,中途因台灣疫情升溫使離岸風電相關新聞淡出版面,然而台灣風電產業的內外鬥法,隨著台灣媒體引用外籍工程師的投稿,逐漸展開。該名工程師以具名的方式,在台灣雜誌發表對台灣港口政策、進出口流程、人員經驗不足等事項表達諸多不滿,最後以”規勸”台灣政府思考未來方向的角度收斂。(備註:該文章原先以英文撰寫,近幾日也被翻譯為中文再次上架)  

 

在此不久後,隨即有另一本土媒體點名特定開發商利用政壇關係與公關形象作為遊說政府的手段,進而達到影響台灣政府決策之目的。該文章還點名特定外商透過公協會等組織發聲對外宣稱願與台灣廠商共同成長,實際上對於在地發展項目的保證與技術協助,卻屢屢違背承諾,對本土供應鏈的批評聲量不斷,讓在地廠商士氣大挫。

 

各種隔空砲火,令人誤以為宮鬥劇活生生在台灣上演。  

 

眾多呼籲 更多是逃避

 

日前還有鮮少關心再生能源議題的立委,突然化身「離岸風電產業整合者」的角色,以超過九成民眾支持離岸風電為後盾,「呼籲政府」整合各界力量,並成立專責中心給予協助,不知是否把能源局、行政院能源減碳辦公室、風力發電單一窗口通通都忘了?另外,風機系統商搶曝光也不遑多讓,日前也有媒體以「離岸風電國產化推手」為文,替風機系統商洋洋灑灑列出目前在台投資設立組裝廠的新聞,一方面闡述相關進展,一方面也回顧離岸風電第二階段所遭遇的問題,最後再針對區塊開發「呼籲政府」應當審視過去未解決的問題,再行往前邁進。不僅如此,還有開發商撰文批判當前單一風場500MW的容量配置限制以及以迴避成本(市電平價水準)為競標價上限,恐造成開發商在國產化的推動上不達規模經濟進而使得台灣風場開發誘因低於其他亞洲國家。這不經讓人質疑,當時要政府一次開較多風場容量的是外商,等拿到後抱怨基礎建設、台灣船員與本地海工船舶以及在地供應鏈不足的也是同一批人。若是如此,第三階段每年1.5G的風場容量,政府是否一併重新考量?  

 

在地廠商如此卑微,何以外商仍有諸多不滿?  

 

各方面的建議與看法也都代表著不同的立場以及利益考量,整體聽起來其實外商對於台灣批判的聲量大於本土廠商的聲量,更不難看出台灣廠商長期以來在國際市場中,在輿論或是發表看法上處於弱勢。  

 

回到問題本身,台灣離岸風電的發展與建置係由台灣政府發起,其相關法令框架及發展方向必須受到尊重。回顧歐洲離岸風電,是靠著區域間互助發展的模式走了20年才有如今的規模。過去經歷了諸多磨合、調整致使有當前輸出的條件與資格。如今,外商一到海外,不思過往起步時的艱辛,而是一昧要求台灣處處配合、所有事物比照「歐洲現有情況」辦理。台灣離岸風電起步兩年多,船員培訓不足由台灣廠商自行培訓、離岸風電船舶被嘲諷打造不成國營事業硬著頭皮做下去、基礎建設要一個建一個,在地供應鏈甚至坦言已經不期盼外商給予什麼訓練、輔助,只要能稍稍把在地廠商的製程時間也納入整個風場規劃考量就好。在地廠商、國營事業對於外商種種軟土深掘的要求,一向以「配合政府能源政策、盡力達標」雲淡風輕帶過。實際上,在地廠商被開發商不斷更改的設計、從未被納入開發規劃時程的一環、在驗證程序上不願整合、怠於釋出關鍵技術等因素,原地踏步。這些在地廠商,揣懷著新產業帶來新轉型機會的希望,正逐漸被外商消磨殆盡,卻也不見他們透過媒體叫苦連天!  

 

台灣政府苦吞開發商砲火 怎不見開發商開炮瓊斯法案?
 

對照同樣的開發商在美國或者日本的開發模式處處配合、應聲允諾,對於台灣怎會有如此差別待遇?縱然風場開發是由外商自負盈虧的投資模式來促成,但如同各類型的跨國投資,都有附帶的條件和風險,精明如擁有豐富經驗的開發商,經常強調事前評估、風險管理,然而到了台灣卻屢屢發言表示台灣政府不夠彈性、台灣廠商學習曲線過長。不免令人質疑,強調包容差異、提升本土能量的外商,怎會到了台灣對「雙向溝通」、「互助協作」產生短暫失憶?  

 

台灣或許在離岸風電的推動步調上確實為了因應能源轉型腳步稍快,然而率先亞太國家釋出大幅度的市場,其實是希望藉此尋求外商給予技術轉移、經驗傳承作為交換條件。每個產業都有挑戰,每個國家也都有已存在的制度。這些基本問題,是投入台灣的開發商一開始就能預期的,並有相當了解與風險評估。開發商所抱怨的事項,在其他亞太國家同樣會遇到。例如,美國存在瓊斯法案,以保障美國既有國內船隻的作業權利;日本亦存在外籍公司赴日本發展的保護限制。綜觀目前在台灣投資的開發商也分別在美國、日本進行開發,不僅不見開發商公開用媒體批判政府和在地廠商,而是允諾「共同合作」。既然與其它國家可以共存榮,難道台灣給予外國開商的機會和討論的空間,會比美國、日本更小?一再一再的聆聽、一再一再的調整妥協,換來的政府外商、本土廠商雙邊不討好,還要接受外商透過在地媒體猛砲攻擊。

 

產業的發展需要時間,制度的調整亦然。台灣靠著離岸風電的建置,站上了國際舞台。這項成果是台灣政府、國外廠商、本土廠商一同努力的結果,絕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  

 

如果能有這樣的認知,相信投入台灣離岸風電產業的各個企業,都能夠對彼此的文化、背景多一點尊重與了解,如此一來「共存共榮」、「共創雙贏」才能真正在台灣的風電產業被體現,而非紙上談兵。

ERROR

程多銀,本又理臺觀雖書兒件型技作:會場夫火!的說案心然起受委全友兒等天軍樣打到離的樹於。

會員免費註冊

忘記密碼

輸入註冊時的帳號與email,重新設定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