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6 - 最新消息

企業減碳、政府推手、國際布局 台灣綠色金融三箭發威 文 吳育珊

專訪環境部長彭啓明 解讀台灣的減碳布局之路

 

2024 年總統賴清德上任,內閣陣容納入多位兼具產業經驗與學術專業的新面孔。從經濟部到環境部,曾在商場馳騁或擁有學術背景的專家進入政府體系,雖然這樣的人事安排並非空前也不會絕後,但政策決策更直接地注入多元市場視角,嘗試融合產業實務與學術深度,仍為台灣的公共治理開啟一條不一樣的路徑。

本刊獨家專訪環境部長彭啓明,聽他分享從創業家到政務官的心路歷程,再深入剖析碳費制度、綠色金融及國際合作等政策布局,探討台灣如何在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覓得一條最符合自身優勢的淨零轉型之路。

 

從創業家到政務官 激發低碳轉型的關鍵推手

從政前,彭啓明是在大氣科學產業創業有成的商界人士,如今肩負環境政策重責,將市場洞察力與執行效率帶進公部門。全球氣候危機日益加劇,海島台灣必須在特殊的地緣政治環境中,緊跟國際減碳趨勢,維持競爭力。

從創業家轉身成為環境部長,彭啓明的職涯轉折為他帶來對公私部門本質差異的深刻理解。在企業,有「十案試水、二案成功」允許試錯、並鼓勵職員從失敗中學習成長的空間,然而這一套模式對公部門來說並不適用,因為政策制定需要更通盤考量,「政府機關必須考慮所有人的權益,不能容許失敗!」

上任不到一年,彭啓明憑藉其企業實戰經驗,面對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在作風相對趨於保守的公務機關引入市場機制思維,戮力為台灣產業發展奠基新局。

就任環境部長這些日子以來,彭啓明將「碳定價」作為核心政策基石,並以此推動台灣環保治理達到近十年來的高峰,其中引發廣泛討論、備受關注的突破關鍵,便是讓企業感受到壓力,卻也同時能激發市場低碳轉型動力的「每公噸收費300 元的碳費率」。

「碳定價」有望開啟綠色經濟

「應對氣候變遷的關鍵在於碳定價,也就是讓排碳有價、讓排碳行為產生成本。」彭啓明開門見山說明,從全球經驗來看,碳定價已是各國推動減碳政策的主要工具。台灣由環境部主導碳費制度,並明確規定碳費收入專款專用於氣候變遷相關領域,這和碳稅不同,碳稅會進到國家財政大水庫,無法專用於淨零領域。

2024 年環境部頒布「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並同步公告「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確立碳費制度三大法規基礎。為了讓受管制企業有充足時間規劃其按部就班的減碳策略、而非流於應付了事,碳費依2025 年實際排放量計算,並自2026 年開始徵收,受管制的企業需根據前一年度的排放數據與適用費率進行繳納,以此確保大眾能團結一心,攜手達成2030 年的減量目標。

首波針對年碳排放2.5 萬噸以上的企業徵收碳費,總計約500 座工廠、281 家公司受到管制,其中包含141 家上市櫃企業,主要是鋼鐵、水泥、化學材料製造業等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國總排放量54% 的高碳產業。「碳費的核心精神是『減碳工具』,而非『財政收入』,徵收碳費目的是促使企業減碳。」彭啓明特別強調,這不會為國庫增加稅收,更不會成為環境部的小金庫。

目前全球約有70 多個國家採行「碳定價機制」,台灣跟隨國際「碳有價」的腳步,選擇採用獨特的碳費制度,並設計具彈性的分級費率。基本費率為每公噸收費新台幣300 元,企業若符合行業別削減標準或技術標竿要求,則適用優惠費率分別為50 元、100元作為獎勵誘因。此外,針對高碳洩漏風險產業,最低費率甚至可降至每噸10 至20 元,充分提供不同產業相應的調適空間。..........

 


閱覽全文請訂閱《WindTAIWAN》雜誌

★ 紙本雜誌 & 電子書 同步上架!

博客來   讀墨電子書  Google Play Books Apple Books

 

ERROR

程多銀,本又理臺觀雖書兒件型技作:會場夫火!的說案心然起受委全友兒等天軍樣打到離的樹於。

會員免費註冊

忘記密碼

輸入註冊時的帳號與email,重新設定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