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7 - 焦點話題

全球綠電熱 台灣企業趕上了嗎? By 陳妍伶

面對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風險,國際減碳共識歷經1997年京都協議書及2015年巴黎協定,全球設定目標在 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放(Net-Zero),以控制全球升溫限制在 1.5˚C 內。這個全球性的目標,連帶的改變了經濟型態;在台灣,2050 年的淨零目標不能單靠政府及大型企業帶來連鎖效應即能達成,針對目前與綠電購買、再生能源領域脫鉤的中小企業及民眾,也須獲得綠電知識與永續發展的政策宣導及教育推動、金融與法規的協助,透過台電智慧電網的全面建構,台灣社會整體才能齊頭朝目標前進。

 

2019 年起,英國、歐盟、加拿大、俄羅斯、巴西、日本、南韓、中國,全國超過130個國家紛紛宣示最遲於 2050 年實現「碳中和」(Carbon-neutral)目標,也帶動國際企業本身以及其供應鏈廠商必須使用綠電、在生產過程中減少碳排放; 在達到前提下,供應鏈也必須想方設法達標以爭取提升或維持訂單的標準。

 

2023年歐盟將試行「碳關稅」(CBAM,又稱碳邊境調整機制),並於2026年正式開徵。隨著排碳就得付出成本的「碳定價」時代來臨,未來美國、日本、韓國都有可能跟進,台灣政府則在今年把「2050 年淨零目標」納入修訂中的《溫管法》(已提修正草案,改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國內外大型企業如:GOOGLE、台積電、Amazon等,在因應這波氣候變遷,也加入RE100「企業使用100%再生能源」倡議,簽訂售電契約或購買再生能源憑證,並連動下游供應鏈加入綠電使用行列。

 

雖然政府及大企業紛紛喊進,但從英國在台辦事處發布的《台灣企業氣候行動大調查:台灣第一份完整剖析企業氣候行動的調查報告》文中顯示,有超過半數的中小企業「針對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及100%使用再生能源的承諾規劃」並無行動,可看出中小企業主在減碳及綠電使用的推動過程,已出現認知與行動的落差。

 

台灣中小企業佔整體數量的95%,在國際大廠供應鏈之外的企業與民生用電的民眾是否跟上這波減碳熱潮了呢?根據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發表的《2021第四屆台灣電力使用與能源轉型民意調查》可知,國人對發展再生能源有期待,甚至有85.3%民眾希望政府跟隨國際趨勢,訂定淨零排放目標,但對於能源政策理解不足,有超過96.3%的民眾不清楚台灣能源有98%依賴進口,更有98.6%的民眾不清楚政府2050年的減碳目標。

 

為了趕上全球減碳的腳步,2050淨零排放的口號喊了就有,但政策推動得又急又快,也讓對於能源政策一知半解的民眾,對於節能減排的印象停留在隨手關燈,對於需要額外成本建置硬體、使用電價較高的綠電、增加使用大眾運輸的習慣,中小企業及民眾接受的意願低落。

 

不同於大型企業購買綠電時,「再生能源憑證」可以應用於溫室氣體盤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環保標章,豎立「社會企業責任」的優質形象,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政府需要提出政策及誘因吸引中小企業利用再生能源憑證獲得其他利多,而不是卻步於汰換設備的額外成本支出,並且使中小企業主願意從「碳盤查」做起,了解自身碳排狀況並對症下藥才能有效減碳。在金融面,民間金融機構、政府金管機構也需釋出友善的配套,例如提出簡單易懂的機制和明確的法規框架,以帶領中小企業踏出減碳的第一步。。

 

2014年經濟部曾辦理「自願性綠色電價制度試辦計畫」,提供民眾自願性選購綠電的機制;然而,2017年此計畫停辦後,目前可購買綠電憑證的「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須「以公司行號」或「政府機關」為單位申請會員。2021年台電啟動的「電力交易平台」辦理方向為民營發電業者可透過平台將自發電力轉售綠電買家,使力求穩定供電的目標不再由台電獨挑大樑;然而,針對「已有永續發展環保意識的部分普羅大眾」而言,「能直接選購家用綠電來源」的電力消費模式,仍無直接、便利的方法可進行,即便接受綠電價格較高也無門申購,可看出電業法修法內容要點之一「在售電端部分,開放用戶得自由選擇項功用售電業、再生能源發電業或再生能源售電業購電。」仍有待加強。期待低壓智慧電錶安裝在2024年要達300萬具的目標,能使電力大數據建構的智慧電網發揮「電力資源最佳配置」的功能,搭配台電APP提供用電人更多樣自由的綠電來源。

 

2050 年的淨零目標不是單靠政府及大型企業帶來連鎖效應即能達成,如何讓CSR觀念低落的中小企業及民眾對於地球永續發展的環保政策不只有感更要行動,仍須獲得量能充足的政策宣導、觀念教育、金融法規等跨部會積極產出橫向溝通後的合作及協助,才能使永續發展的口號落地生根,幫助台灣社會整體齊頭朝目標前進。

ERROR

程多銀,本又理臺觀雖書兒件型技作:會場夫火!的說案心然起受委全友兒等天軍樣打到離的樹於。

會員免費註冊

忘記密碼

輸入註冊時的帳號與email,重新設定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