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1 - 產業動態
能源轉型與環境永續的共存共榮
文
陳妍伶
由丹麥商務辦事處主辦及哥本哈根基礎建設(以下稱CIP)協辦之第一場「能源轉型與環境永續系列沙龍」於昨(20)日下午兩點舉行;線上邀請到丹麥商務辦事處處長伯孟德、CIP台灣區董事總經理許乃文、CIP台灣區環安衛Team Lead陳柔諭,以及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王浩文,共同分享丹麥低碳交通、台灣離岸風電ESG之實踐、環安衛,以及鯨豚救援計畫等議題。
丹麥觀察:低碳交通
丹麥商務辦事處處長伯孟德分享:「越來越多城市化現象需要創新城市交通解決方案,各種低碳交通工具的運用,將能看到丹麥如何看待永續議題。」伯孟德從船舶交通說起,丹麥商MAERSK馬士基首艘碳中和船隻將在2023年以綠能啟航,而丹麥也將在北海興建全球第一座能源島。運用智慧能源系統降低大眾運輸工具充電成本,減少汽車使用的空間。並擴大腳踏車使用、減少汽車使用,自行車道和腳踏車高速公路可以穿越城市、達到郊區,安全便利的城市設計,使丹麥的自行車使用數量已超過汽車。哥本哈根市訂定目標,要在2025年成為世界第一個碳中和首都。風力發電提供綠能很重要,但要達成碳中和不該只著重單一議題,例如低碳交通也是其中一件重要的事;丹麥經驗能提供台灣許多參考模式。
台灣離岸風電 ESG之實踐
CIP台灣區董事總經理許乃文提到:「全世界有超過一千萬名保戶是CIP投資人,像是台灣的全球人壽、富邦人壽、台灣人壽也都在名單中。CIP只做再生能源投資,我們把退休金放在對地球友善的計畫。」丹麥是全球每年票選最幸福城市前三名,CIP是台灣開發商中獲得最佳企業雇主的外商;彰芳西島和中能風場完工後可提供900MW電力,為100萬戶家庭提供潔淨能源。風場建設過程中,CIP要求全面國產化、堅守環安衛信仰、成立「近岸永續發展基金會」推動環境保育及彰化六鄉鎮的創生與福祉、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規劃兒童能源教育教案向下紮根;CIP要提供的「不只是綠電,更是ESG綠電。」藉由企業的影響力額外為台灣的人民、土地和動植物投注心力,這是開發商可以跟著台灣一起成長的。
環安衛 到底是什麼?
CIP台灣區環安衛Team Lead陳柔諭說明:「『安全』離所有人都很近,在離岸風電產業的安全思維養成及設計階段標準化的執行更是重要。」CIP環安衛的三個核心圓圈:合作、開誠布公的溝通、小心計劃,打造出施工現場的高規格安全管理;所有工程都要進行「工具箱會議」、工程人員護具是否穿戴完善、團隊裡是否有人不清楚自己的工作,從團隊平行溝通的過程了解當天作業是否有不同的流程或新風險;CIP所有員工都被「賦權」,覺得安全有疑慮時可以停工改善安全,不用最快的方式,而是最安全的方式執行工程。「讓孩子可以安心送父母去上班。」是CIP的環安衛信仰,當安全變成一種習慣、文化、能開誠布公溝通的事時,產業的安全執行才能更進步;永續發展的領域中,「安全」較少被提起,但卻是綠能開發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
鯨豚救援計畫-生物多樣性如何實踐
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王浩文從過去百年的數據資料破題,簡述國際捕鯨產業的各個反轉點背景。他提到:「全球原有藍鯨30萬頭,但目前保守估計只剩下1萬頭上下,數量下降超過95%。做鯨豚保育也呼應了聯合國SDG14的『海洋生態的保育』。」台灣在1990年修訂「野生動物保育法」將「鯨目」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成大的活體救援行動已經有二十年,直到2000年首次成功進行活體救援與野放瑞氏海豚。有漁民說,鯨魚出現會吃掉他們要捕的魚,但其實鯨魚排出的糞便有豐富鐵質和磷,可滋養浮游生物植物,鐵質釋放,則可幫助大量磷蝦生長,成為吸引魚群的重要食物;反而是鯨豚被捕殺後,使磷蝦和能夠固碳的浮游植物變少,使食物鏈被破壞,自然也沒有魚群出現;在他的觀點來看,保育鯨豚跟漁民利益應該是相輔相成,而非衝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