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8 - 焦點話題
海峽28遞補環差加入單樁式基礎 環委直言:不能越改越差
文
郭品琤
圖片來源:環說書
環保署於本(7)月 6 日召開獲得第二階段遞補資格,由力麗集團及達德能源共同開發的「海峽 28 號風場 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專案小組初審會議。海峽 28 風場離岸僅 14 公里,位在彰化航道內側。而在此次環差會議中,開發單位除了原先預計採用的套筒式水下基礎外,另外新增了使用單樁式水下基礎的選項。同時也因應風機大型化趨勢,將原先採用的風機裝置容量,由 8~12 MW 提高到 8~15 MW。
開發商在會議中說明:新增單樁式水下基礎,原因為單樁基礎擁有更多的經驗、環境耐受度更高、安裝時間較套筒式基礎更短。但是,相較於套筒式基礎的基樁,單樁式水下基礎樁徑更大、樁體更重,且打樁需要貫入的深度也更深;同時,日前(7/11)由達德能源開發,同樣使用單樁式水下基礎的允能風場二度傳出滑樁意外。顯示出單樁基礎沉重且巨大的結構、經驗不足且非專業的工作船舶或不精確的土壤鑽探數據等等因素,將會大幅提高打樁意外發生的風險。
——————
延伸閱讀:
允能風場又傳打樁意外 為何台灣離岸風場三年發生三起打樁事故?
——————
漁民權益暨環境永續中心主任鍾瀚樞在會議中指出:「彰化沿岸的海床,因濁水溪沖積物沉積土質鬆軟,與單樁式基礎過往在歐洲的經驗大相徑庭。」直指開發單位以經驗較豐富作為理由,但在此風場開發中實為毫無參考價值。鍾瀚樞補充:「彰化外海沉積層高,研究顯示鑽探超過 100 公尺仍未觸及岩盤。倘若要在此處以套筒式基礎設置大型風機,光是基樁直徑就需要大於 9 公尺、貫入深度則需達 60 公尺以上、重量更將大幅提高至 2000 噸,可想而知若是更換成單樁基礎,打樁風險將會隨樁體尺寸增加而大幅上升。」
漁民權益暨環境永續中心研究員吳斐竣也在會中表示:「開發單位將原先套筒式基礎、不拋石改為單樁式基礎、拋石防淘刷式環境保護的倒退。」同時點出在說明書中的打樁模擬參數,單樁基礎樁徑達 12 公尺、灌入深度更高達 140 公尺,如此巨大的水下基礎尺寸,是否已經是該風場預計使用的最大值?
吳斐竣在會後強調:「雖然開發單位有進行模擬,但同時也掌握了參數的設定,因此不一定完全準確。換用單樁式基礎雖然打樁次數減少,但是打樁的聲音卻會比套筒式基礎的單一基樁更大聲,也傳得更遠。對於鯨豚來說,噪音達到特定分貝時,便可能造成永久性傷害,甚至死亡;打樁噪音低、次數較多,或許對海洋生態來說是更可以接受的。」
現階段環評前,開發單位都沒有事先進行預打樁點位的鑽探調查,只會先有初步部分鑽探,等到細部設計時才會進一步調查海床結構。這樣的流程,讓環評很難達到真正「評估環境影響」的作用,可能衍伸出調查數據不確實、設計不適合該海床地質等問題,吳斐竣補充。
雖然單樁式水下基礎相較於套筒式水下基礎,在打樁次數較少、安裝時間較短,且依國內供應鏈量能可以快速穩定地供應。然而,近日的滑樁意外仍歷歷在目,在風機大型化、海事工程船舶缺乏必須仰賴非專業安裝船、台灣近岸海域地質鬆軟的種種條件下,都將大幅提高的打樁風險,也將會是開發單位不得不正式的一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