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1 - 焦點話題

區塊開發問題未解 台灣浮式風電萬不得浮躁推動 By 賴怡茹

圖片來源:flickr

 

離岸風電在台灣發展已有 8 年,這段期間經歷了諸多挑戰,幸賴政府與產業界的攜手合作,才得以推動。進入 2024 年,經濟部於今年 2023 年初向國人報告台灣離岸風電的成績揭示目前已完成 2.25 GW 風場建置,不僅在亞太地區的民主國家中領先,更是世界上少數離岸風電突破 2GW 的國家之一,名列前茅。

台灣的離岸風電發展至今已進入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當前完成建置或是進行投標的風場皆為固定式水下基礎(fixed bottom),因為這些地區水深較淺,且離岸距離較近。然而,隨著固定式場址的建置空間趨於飽和,台灣的離岸風電開始向深水區邁進,適用於深水區的浮動式風電(floating wind power)因此成為廣泛討論的焦點。台灣的浮動式風場示範計畫將於第三季啟動,除原計劃的 2 座案場名額外,政府決定視業者計畫內容彈性增加 1 案場。

然而,烏俄戰爭爆發、國際供應鏈短缺以及國際利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現階段處於萌芽階段的浮動式離岸風電是否應在此時於台灣推動,仍有待商榷。大多數在歐洲進行的浮動式風電項目仍然是示範性項目,處於前商業階段(pre-commercial),整體市場正在等待大型項目來啟動行業進入成熟市場。

在台灣,固定式離岸風電推動過程中已面臨多項問題,包括:

1. 國產化供應鏈尚未穩健

2.  地方溝通與海域規劃

3.   海纜上岸接點

4.   碼頭與相關基礎設施 

5.   國際海事工程缺乏船隻

這些問題並不會因為轉向浮動式離岸風電而消失,反而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再次浮現。例如,國產化問題已導致現有開發商面臨成本問題,甚至影響台灣在綠電自給自足上的目標,價格高漲使得科技大廠難以接受。如果政府採取補貼方式處理,那麼需要投入多少資金?國外的相關做法是政府提高躉購費率並建置離岸變電站與相關接收設施,但台灣在固定式離岸風電發展經驗中,由於政治與社會氛圍的影響,這兩個做法皆難以推行。

有人認為,浮動式風電可以通過拖船安裝的方式節省海事工程船泊的使用費用,然而,這種觀點忽略了台灣目前碼頭空間不足與調度作業空間不足的問題。歐洲現有計畫多半採用閒置港口進行改造成專用港口與碼頭,方便安裝船隻或機具於港區內序列化生產水下基礎並儲存,而風機的吊裝則仰賴專責岸上起重機或是自升式平台船於港區內作業裝設。

由上述內容看來,專責港區與碼頭空間對於浮動式風電的建置至關重要,不僅在建置階段,運維階段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以 Kincardine 為例,該風場是世界上第一個商轉浮動式風場,其運維經驗對台灣有重要借鑒意義;Kincardine 風場在重維護期間,面臨了多項挑戰,突顯了運維港口選擇和船隊管理的重要性。

 

運維港口的選擇

Kincardine 風場的維護期間,所選擇的碼頭因其他項目(如 HKZ 和 Dogger Bank A)已經繁忙,導致計劃受到了重大影響。這表明在選擇運維港口時,不僅需要考慮港口的設施,如足夠的空間、深水碼頭和重型起重機,還需要確保港口的長期可用性和靈活性,以應對意外需求。

 

穩定的船隊

Kincardine 風場的維護還揭示了穩定船隊的重要性。在 2022 年 6 月,北海 AHTS 市場處於極端狀態,最大的 AHTS 單位日租價格超過 20 萬美元,創十多年來的最高紀錄;由於市場需求旺盛,導致維護活動的海事費用超過 400 萬美元。因此,未來的浮動式風電項目需要通過長期租約或框架協議來確保船隊的穩定性,避免依賴高昂的即期市場日租價。

 

台灣在推動浮動式離岸風電時,必須妥善規劃,務實前進,綜合考量國內外經驗,解決現有問題,確保未來發展的穩定與成功。歐洲現行風場的建置與運維經驗強調了港口設施和穩定船隊的重要性,這些教訓對台灣未來的浮動式風電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只有在確保基礎設施完善、供應鏈穩定、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浮動式離岸風電才能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的重要支柱。否則,在台灣當前區塊開發 3-1 建置完工時程與 3-2 選商公告時程較原先預期都已經延後,貿然又推出不確定性跟成本更高的浮動風場的思維到底又是什麼?

ERROR

程多銀,本又理臺觀雖書兒件型技作:會場夫火!的說案心然起受委全友兒等天軍樣打到離的樹於。

會員免費註冊

忘記密碼

輸入註冊時的帳號與email,重新設定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