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4 - 產業動態

「海洋浮游生物糞粒」成吸碳奇兵!中山大學研究揭示藍碳的淨零關鍵 By 黃安鈺

海科大洪慶章特聘教授團隊聚焦海洋性藍碳研究,證實海洋浮游生物代謝的「糞粒」是主要的顆粒有機碳。圖片來源:中山大學

 

「海洋浮游生物糞粒」也能吸碳!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洪慶章研究發現,海洋浮游生物透過捕食浮游植物,代謝出含有機碳的糞顆粒,這些顆粒將大量二氧化碳沉降至深海,並能儲存數十年至百年。實驗顯示,台灣的海洋碳移除量占國內年碳排 34.5%,具顯著潛力,追求碳中和目標不得忽視。

洪慶章解釋,海洋浮游植物經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浮游動物則如加工廠,經食物鏈將表層海水的二氧化碳轉化為顆粒狀有機碳沉積。一天內,浮游動物可捕食數千隻浮游植物,在藍碳吸碳作用上不輸常見的紅樹林、海草床等。

自然界如同碳的倉庫,具儲存二氧化碳的功能,稱為碳匯(carbon sink),包含土壤(黃碳)、森林(綠碳)及海洋生態(藍碳)。為達成 2050 淨零碳排目標,難以減少的碳排需經過碳匯、碳捕捉等方式抵消。

洪慶章與海軍軍官學校副教授施詠嚴組成跨國研究團隊,首次調查台灣的自然碳匯量。研究指出,台灣周邊海域每年可移除 9,680 萬噸二氧化碳,占全國碳排放的 34.5%,遠超過森林碳匯的 2,150 萬噸,對實現碳中和目標具有關鍵影響。

然而,海洋碳匯仍屬新興議題,國內外在推廣上受限於方法學認定,執行範圍有限。洪慶章呼籲,台灣應增設更多研究船來強化海洋碳匯的測量,並納入創新技術,如生物能源與碳捕集、大型海藻養殖等,助力 2050 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詳細研究可見洪慶昌教授於國際期刊「海洋污染公報」(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刊載的內容

ERROR

程多銀,本又理臺觀雖書兒件型技作:會場夫火!的說案心然起受委全友兒等天軍樣打到離的樹於。

會員免費註冊

忘記密碼

輸入註冊時的帳號與email,重新設定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