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4 - 最新消息
面對碳有價時代 「台灣要對自己有信心!」
文
蔡昕穎
專訪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簡又新
「資源分類回收」、「永續環境保護」這些名詞,在 2024 的今天已像空氣般自然存在於生活每個大小角落。唱著給愛麗絲音樂的垃圾車後方跟有資源回收車,居民將瓶罐紙盒遞交給清潔隊;幾乎所有店家都設有分類一般垃圾與回收物的兩款垃圾桶;人們逐漸習慣自備購物袋、捧環保杯裝回手搖飲享用,這些已經習以為常、甚至習而不察的日常,其實在 30 多年前,全是難以想像的風景。
曾經,台灣空氣污染、水污染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與健康;再曾經,淡水河惡臭嚴重,使得環保署在 1987 年訂下「公元兩千年,我們要讓淡水河不發臭」的決心。時任環保署長的簡又新說「從這個口號,你可以了解到這困難的程度在哪裡。」
1980 年代的台灣,經濟發展達到高峰,是名聲響亮的亞洲四小龍之一,但那卻是建立在犧牲生活環境之上的繁榮,「那時候的台灣,我記得沒有一座焚化爐,一座都沒有。」空氣糟糕、水污染嚴重,還有寶特瓶塞住下水道導致淹水、河岸也被廢棄物占據,只能靠夏季颱風來「解決」,垃圾被捲進大海,又污染了海洋。
在台灣錢淹腳目的背後,這座島嶼的環境問題像大火燎原失控。民眾開始覺得政府好像只管經濟,犧牲了環境和社會。百姓起身抗議、甚至群起包圍新建工廠的抗爭事件,「別忘了那還是戒嚴的時代,一不小心就會被抓去關,但民眾仍選擇走上街頭,是因為真的已經受不了了!」
來自社會對環境的不滿形成龐大壓力,受迫於此,中央政府決定將原先編制於行政院衛生署下的環境保護局獨立出來,正式升格「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現已改制為環境資源部),並任命由簡又新擔任第一任署長。
「接任環保署長的時候,我都把它叫做環保烽火的年代。」現年 78 歲、言談仍鏗鏘有力,現職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幾乎泰半人生都奉獻給環境保護倡議的簡又新,正是為現代台灣社會奠基環保意識最重要的人物。簡又新董事長在不久前二度接任由總統任命的「無任所大使」,同時擔任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顧問,持續為環境永續倡議發聲。
外星寶寶帶動台灣環保社會運動
從環保局升格擴大而成的環保署,雖說業務上不完全是「從零開始」,卻也像在荒煙蔓草中摸索前行。1987 年,還少有人對「環保」二字有具體概念,人民雖想為環境做點什麼,卻毫無頭緒、無從著手,政府端要救這燎原野火,也需搬出詳盡的規劃。
「家裡失火了,我們要去救火,第一先成立救火隊,第二去找人一起救,第三要教育大家這個火該怎麼救,於是一面救火、一面建置。」1988 年,環保署網羅到 30 多位平均年齡僅 33 歲、幾乎皆擁有碩士學位的優秀尖兵,與簡又新一起為台灣人按部就班建立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基礎觀念。
簡又新說,環境問題的發生原因龐雜,民眾搞不清楚發生什麼事,總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為什麼政府不處理,開口就罵政府,政府也冤,要解決雙方這個狀況需要一起在教育上合作,「要執行任何政策,一定要讓人民知道為什麼。」
他以寶特瓶為例子,這項物品於 1960、70 年代被發明、普及世界。1980 年代的台灣,一年產生近一億個寶特瓶空瓶,數量龐大但尚無完善處理機制。民眾還沒有回收觀念,自然把用完的空罐當普通垃圾亂扔,當時的北台灣經常淹水,就因為下水道都被寶特瓶塞住了。
解決環境問題,當然得想辦法將這些瓶子「收回來」。但在當年,要讓民眾把物品「回收」回來已是困難事,且民眾對分類沒有概念,加上若只是把寶特瓶、鐵鋁罐、玻璃罐這些瓶瓶罐罐一口氣收回來,對後端的垃圾處置可說一點用也沒有......
閱覽全文請訂閱《WindTAIWAN》雜誌
★ 紙本雜誌 & 電子書 同步上架!
博客來 讀墨電子書 Google Play Books Apple Books
《WindTAIWAN》雜誌第 21 期 碳權議題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