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6 - 焦點話題
全球風能發展趨勢與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國產化政策
文
WindTAIWAN綜合報導
圖片來源:Pexels。
COP 29 甫落幕,本屆會議的討論議題之一是針對「新集體量化目標」(NCQG),也就是訂出歷史排放高的國家每年應提供多少錢,用以協助歷史排碳少卻飽受氣候災害的國度,因此本屆 COP 29 也有「金融氣候大會」(Finance COP)之稱。作為應對氣候變遷的碳權交易市場將逐步成熟,綠色再生能源之一的風能產業持續發展。
據外媒報導,預計 2024 年底全球離岸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創紀錄的 16 GW,並從 2025 年開始每年新增超過 20 GW。台灣西部海岸的離岸風場,目前也已有超過 300支離岸風機。
基於特殊地緣政治考量,台灣政府追求能源自主,力促進本土供應鏈發展,因而制定了嚴格的在地化政策,卻也間接造成開發成本增加和專案延誤等狀況。
歐盟日前將台灣國產化政策告向 WTO,台灣政府也在近期與歐盟達成協議,拍板放寬在地化要求,包含放寬 3-2 期國產化的要求、以及在未來的 3-3 取消國產化限制,預期正面影響將為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投資機會,有望吸引更多國際開發商落腳、以及更豐碩的國際資金能夠投入台灣風電市場,有助於提升台灣離岸風電產業的技術水準和管理經驗,也期望國際開發商的經驗能減輕金融機構融資壓力,使其更願意為台灣離岸風電專案提供資金。
然而國產化政策調整必然對既有的產業鍊帶來未知挑戰,包含供應鏈的競爭者勢必增多,是否造成排擠效應是值得觀察的重點。台灣政府需要制定配套措施,例如技術轉移、人才培訓等,協助本土企業提升競爭力,才能在新的市場環境中生存與發展。
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在地化政策的調整,雖順應全球風能產業發展趨勢,為產業發展創造新的契機,但本土供應鏈仍盼政府持續關注政策調整所帶來的影響,制定更完善的配套措施,讓離岸風電國家隊還有熱情為台灣繼續打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