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8 - 焦點話題
從第一支風機到第一座風場 德國駐台副代表施碧娜見證台灣重大離岸風電里程碑
文
WindTAIWAN
德國在台協會副處長施碧娜(SabrinaSchmidt-Koschella)出席Energy Taiwan台灣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並在展場設置德國主題館,吸引參展民眾前往。施碧娜接受 《WindTAIWAN》離岸風電專訪時表示,建立一個新的產業,可能會碰到障礙,但是當你看到全世界最強大的開發龍頭都在台灣的時候,你就知道方向正確了,」施碧娜也表示目前開發商、供應商和政府之間的任何互動,都有助於尋找出最佳解決方案。她對台灣離岸風電發展也十分樂觀:「海洋風電第二階段的二十座風機已經架好,預計十一月就會併網供電;明、後兩年雲林建設更大的風場,台灣離岸風電發展我相信會非常順利。」
施碧娜2014年8月抵台灣任職德國在台協會副代表,2016年苗栗外海的海洋風電第一階段(Formosa I Phase 1)準備啟動,這也是施碧娜一腳踏入離岸風電領域的開始。她回想起當時受邀至不同的政策、經濟智庫分享德國經驗;政府官員、學術單位針對能源轉型詢問各方意見。「有一次我被問到,德國在2050年綠電要達到8成,請問你們要怎麼做?」
儘管沒有能源相關的背景,但是施碧娜仍然去找資料,嘗試回答問題,久而久之對這個領域就愈來愈熟悉、專業。
「當一個政府想要推動一個目標的時候,會先去研究其他國家的類似經驗,然後再去找到一個適合的辦法。」當時德國在台協會就是台灣能源轉型的重要顧問:德國怎麼推動能源轉型?德國如何運用技術?德國如何節能減碳?
德國的先進技術 在台灣離岸風電扮演重要角色
施碧娜表示,德國有優質的技術,對於能源轉型的政策也能提供建議,所以在台灣決心要踏上能源轉型之路時,德國在台辦事處提供了技術引薦以及政策建議的協助。施碧娜舉例,海洋風電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使用的風機--西門子歌美颯風機,雖然總部設在西班牙,但是技術來自德國。除了本身就來自德國的開發商wpd、風場運維領導品牌Deutsche Windtechnik、認證機構(TÜV Rheinland、TUV Sud)
其他大型的歐洲開發商,包括丹麥的沃旭能源、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等開發商在德國也有營運辦公室,在離岸風場中也採用德國技術。「所以在離岸風電這個產業,歐洲跟台灣好像變成一個大企業,有問題大家一起解決。」
今年初,開發商與政府之間因躉購費率(Feed-in-tariff)無法達成共識,一度導致開發停擺,當時德國在台辦事處隨即邀請德國專家來台,解析如何訂定躉購費率、費率參數(parameters)有哪些、在歐洲哪些國家實施類似政策等等。此外,施碧娜也提到台灣過去離岸鑽探活動非常罕見,所以對於台灣而言,離岸海洋工程是全新的領域。所以有很多法規有重新檢視、標準要重新設置、也需要發給特殊認證因為台灣有颱風、地震的天然因素。此外,離岸風電發展後的配套法規比如勞動法、適用的船泊、需要的海洋工程以及必須關注的環安衛等議題,台灣政府官員非常積極跟德國在台協會詢問。施碧娜說德國在台協會為了這些問題,不斷地邀請台灣官員與德國廠商彼此討論,離岸風電所需要的技術及政策。
「我們以這樣的方式,穿針引線來幫助台灣政府,當然德國企業也非常開心,」施碧娜說。「你要知道創造一個新的產業,前方可能有很多障礙,但是當你知道全世界最強大的開發龍頭都在台灣的時候,你就知道你的方向正確了,因為如果台灣不是個好地方,大廠商不會聚集在此。」
施碧娜也強調,世界上前幾強的技術龍頭都在台灣,「台灣在風場這塊,要相信廠商的技術,因為這是他們非常熟悉的領域」。施碧娜同時也非常讚賞台灣政府努力解決問題、了解問題的態度,且有調整及做改變的彈性,畢竟離岸風電有特殊的規範。施碧娜認為目前開發商、供應商和政府之間的任何互動,都有助於尋找出最佳解決方案。
同時她對台灣離岸風電發展十分樂觀,「海洋風電第二階段的二十座風機已經架好,預計十一月就會併網供電;明、後兩年雲林建設更大的風場,對於台灣風力發電的發展我相信會非常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