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2 - 產業動態

從驗船到離岸風場專業驗證 執行長劉英如 : 中國驗船中心不畏挑戰 文 Xin-en Wu 吳心恩

採訪、撰寫/吳心恩

世界做專案驗證的機構,都是驗船機構首先開始,因為檢驗國際航線船隻,每天都得面臨國際各港口的驗證,可謂跨領域幅度最廣、資訊也最快。而目前國內最好的專案驗證機構就是中國驗船中心(CR Classification Society)!」執行長劉英如說。

 

成立一級單位

投入專案驗證領域

        因離岸風電工程作業船舶不同於一般貨船,為確保船舶執行任務時的安全,政府要求我國從事離岸風電工程船舶須通過中國驗船中心檢驗取得證書才能參與。中國驗船中心自2012年開始投入離岸風電產業,至今業務已經成熟,於今(2020)年1月9日成立再生能源處(為中心一級單位)。八年來,分階段逐步建立臺灣離岸風場第三方驗證能力並加入經濟部標檢局籌組之國家驗證團隊。


      再生能源處主要工作內容除了專案驗證,尚有海事保證鑑定以及技術盡職調查等等。至於專案驗證包含哪些,劉英如表示「任一開發商在風場開發時,針對環評、場址選定條件評估、設計基準、設計結構強度、風機、水下基礎製造過程使用的材料、施工方式、加上施工過程中的運輸、安裝等等,甚至到風場的運維等等都在專案驗證的範圍。」

 

臺灣獨有的天然條件

促成「專案驗證國家隊」

      2019 年 9 月 23 日由經濟部頒布「離岸風力發電案場專案驗證審查示範輔導作業要點」,規定我國所有離岸風場都必須強制接受標準檢驗局的專案驗證審查。劉英如指出,「政府開始執行臺灣所有離岸風場強制驗證,但全世界沒有這麼多的專案驗證人才,外商驗證單位也不會為了臺灣風場而花費資源養一個團隊在臺灣,因此我們必須培養自己的人才。」

 

       此外,雖然歐洲發展離岸風電技術與經驗已經相當成熟,但缺少地震或颱風等相關數據與驗證,而這兩項都是臺灣獨有的天然條件, 因此單靠歐洲經驗也很難得知驗證資料是否符合現況。劉英如表示「除了吸取歐洲經驗,也同時根據我們自己對於颱風跟地震經驗與專長,從零開始,不斷研發、設計軟體及資料驗證。目前我們進行的項目已受到國外單位的重視,甚至要來了解我們怎麼做,累積數據與經驗也是我們中心在發展離岸風電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

 

       同時,再生能源處處長詹育禔補充,「去年開始第一個風場(海洋風場),我們已經開始參與,了解相關內容,像是怎麼選風機、怎麼鑽探地質條件等。過程中,我們除了學習國外經驗,也發現外商團隊對臺灣國內狀況也相對不熟悉。像是一般認為颱風與地震會對風機系統有傷害,但除了系統傷害以外,甚至還有其他衍生問題,例如現在風機系統考慮電網喪失之備用電源應維持六小時,但颱風停留的時間通常超過六小時,因應的方式或許就是需要額外提供一個備用發電機在風機上,或是電網需要做不同迴路的設計。這樣的經驗可以提醒歐洲團隊在設計規劃時需要額外考量哪些部分,藉由雙方的經驗相互交流結合,強化互補。」

 

       除了技術端可以補足歐洲經驗外,中國驗船中心同時還身為政府安全的智庫、系統安全看門人,「目前我們還要看DNV-GL 的驗證資料是否能完整配合國家法令。」詹育禔提到。

 

專案驗證國家隊怎麼分工?

       專案驗證國家隊的架構分成幾個部分:由經濟部標檢局統籌做出大架構,除了中國驗船中心以外, 還有像是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金工中心)、財團法人台灣大電力研究試驗中心(以下簡稱台灣大電力中心)、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以下簡稱船舶中心)、台灣經濟研究院(以下簡稱台經院)等法人單位。簡單說,中國驗船中心負責水下結構、海事工程等;金工中心負責水上風機;台灣大電力中心負責輸出送電;船舶中心同樣提供海事工程技術能量;系統後續專案管理融貸的部分則由台經院負責。

 

       國家隊內的各單位目前都已經開始執行專案驗證,現階段國家隊是透過政府法令跟案例來累積專業經驗。劉英如表示「以中國驗船中心來說,目前就已經進行的案子, 進去開始預審、模擬作業,藉此累積經驗,預計在三至五年後可以上手」。詹育禔補充「像是台電一期、雲林允能等案子,除了文件資料, 現在大致現場都已經進入執行階段,像是盡職調查、海事保證鑑定等工作都已經開始進行。」

 

        只是,實際執行至今各單位常遇到分工模糊與工作重疊的問題。詹育禔表示,上述團隊分工規劃已是三年前的規劃,現在主要是作為方便對外說明而使用。「初期是以每個單位專長下去規劃,執行後就發現有些資料會在不同單位重複, 實際執行起來不像圖面說明的這麼單純。「目前實際執行的方向已調整為:中國驗船中心除了水下結構外,還要處理整個風場議題,例如後續風場併網之後的運維驗證,把工作範圍往外延伸,金工中心也必須處理整個風場議題等。」詹育禔道。

 

       詹育禔認為,技術的累積是需要時間。「目前最大的好處是所有團隊都在國家隊裡面,全部資料內容與發展都納入標準檢驗局大架構之下,並以各單位專長為中心下去發展周邊項目,如此一來執行率相對提升許多。」詹育禔說。

 

 

 

 

 

 



「中國」名稱易造成國際混淆 證明有其必要

       近來以「中國」名稱命名的議題持續浮上檯面,尤其在國際上很常造成混淆。問到「財團法人中國驗船中心」是否因為名稱在國際上會造成困擾,被誤會為對岸的機關。「有,常常。所以我們英文名稱已經改了, 從 China Corporation Register of Shipping( 中國驗船中心) 改成 CR Classification Society(中國驗船中心),已經改了五、六年。」劉英如表示。

 

       當時是接受國際海事組織的建議,為了避免混淆,決定更改英文名稱。「有很多必須代表政府公權力跟國際組織,像是國際海事組織等交涉談判時,永遠會有人提出「One China Policy(一個中國)」。國際組織也都知道我們是臺灣,所以國際海事組織內有人建議,是時候該改名字了。基於很實際的條件,在五、六年前,就把英文名稱縮寫CR 當成正式名稱。至少不會混淆,讓政治干擾少一點。」劉英如表示。

 
       改名牽涉很多問題,像是核發的證書有效性以及認同問題。劉英如表示「一開始改英文名字的時候,我們也很擔心會不會授權就沒有了。考量我們除了有臺灣政府證書授權以外,也同時擁有巴拿馬、貝里斯政府授權可以核發證書。證書也還有新舊的問題,如果因為改名認證問題導致船在國外受到阻礙,只要任何一個港口不能開船, 我們中心的信用將會受到挑戰。幸好那時前期準備工作做得很好, 改名過程很平順,國內外都沒有問題。」
 
       談到最敏感的中文名稱,「我們也一直在想,這兩年對於『中國』字樣越來越敏感,要改也是遲早的事情,目前是壓力還沒有大到立即需要更改,而且要找到適當的名稱也不容易。我們也很困擾,因有牽涉政治層面,所以還在研議當中。」劉英如說。

 

 

 

 

 

 

 
本業以外的挑戰及轉變
       除了驗船本業以外,專業驗證對中國驗船中心來說,可說是全新挑戰。基於市場布局原則,基於中國驗船中心是臺灣專業的本土驗證單位,外商都樂於合作。劉英如表示 :「2018 至 2019 年間, 我們就簽了大概有 9-10 個MOU,像是跟DNV-GL、UL、ANK、TÜV SÜD 等。我們的態度是,只要在大環境及標檢局同意的架構下,都願意多方合作。」
 
      中國驗船中心早在 8 年前決定跟隨政府進入離岸風電領域時,就已和目前歐洲風能驗證市占率最大的 DNV-GL 合 作。「 當 時 DNV 跟GL 還是各自分開(於 2013 年合併為 DNV-GL),我們那時希望 DNV- GL 來為我們進行教育訓練。可想而知,從來沒有一個單位願意訓練客戶去做跟自己一樣的業務,培養客戶成為未來可能的競爭者。」劉英如笑說。「但談了以後,基於人才有限的考量,雙方都有很大的意願。中國驗船中心就用大約一兩千萬的經費來訓練驗證五人小組。」劉英如道。
 
      問到這八年學習專業驗證的心路歷程,劉英如笑說,「這些國外驗證單位,的確家大業大,研發走在前面,但問到核心就會保留,只教很基本的東西,如果想要學到箇中精華,他們或許會開一個門縫, 至於要怎麼擠進門縫裡只能靠自己。正因為我們擁有這些從船舶檢驗累積下來的專業知識,才有辦法在專案驗證領域做到自己想要的程度。專案驗證跟驗船一樣,中國驗船做船舶檢驗驗證 70 年,與別人交流一直都存在,我們很清楚從外國人身上拿不到真正的精華,一切都是靠自己一點一滴的累積。」

 

 

 

ERROR

程多銀,本又理臺觀雖書兒件型技作:會場夫火!的說案心然起受委全友兒等天軍樣打到離的樹於。

會員免費註冊

忘記密碼

輸入註冊時的帳號與email,重新設定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