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4 - 最新消息
建立屬於台灣的浮動式平台產業鏈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與上緯新能源簽署「浮動式離岸風電合作備忘錄」
文
WindTAIWAN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今(14)日與上緯新能源簽署浮動式離岸風電合作備忘錄,透過結合國際技術以及融入在地能量,打造台灣在地浮動式風電產業鏈。
金屬中心執行長林秋豐致詞時表示,政府單位努力推動離岸風電且逐步建置風場;政府亦表達不只要推動綠電還要建立在地供應鏈的企圖心,立足在地,放眼國際。林秋豐表示,台灣在做海事工程包括水下基礎的部分著重代工,主要是供應商按圖施工,但林秋豐認為離岸風電產業要長遠發展,台灣需要有涵蓋從設計端到製造端的完整供應鏈。
林秋豐提及,能源局正持續擘畫第三階段區塊開發政策,配合10年10GW的政策目標,預計未來7年至10年,除固定式(fixed bottom)水下基礎外,浮式風機也極具開發潛能。因此要率先部署,建立屬於台灣的浮動式平台產業鏈。鑒於上緯新能源自2012年起就在台灣離岸風場開發扮演領頭羊的角色,上緯新能源除具備國際技術的資源、豐沛資金和資源。而金屬中心的任務就使與上緯新能源合作,期待透過簽署合作備忘錄將產業鏈就建構起來,併起期待台灣供應商跳脫OEM的框架,讓台灣在水下基礎等面向,從設計端開始就有台灣的本土能量。
上緯新能源執行長林雍堯則指出,台灣目前環評所通過固定式離岸風場大概在3GW以下, 且每個開發的風場容量基本上會少於環評通過的總量,由於看到未來的需求,上緯也持續要作為離岸風電台灣領頭羊的角色,在未來風機科技方面也要「超前部署」。
林雍堯指出,台灣固定式風機開發晚了歐洲15年,直到在上緯新能源蓋好第一座風場後,才證明以台灣為骨幹的團隊,亦能夠如質、如期、如預算,在四百萬個小時期間亦無發生重大工安意外的情況下,順利建成亞洲第一個商業化海洋風場(Formosa I)。「這在全世界風場開發是值得驕傲的,這個驕傲不只是上緯新能源,而是整個離岸風電的產業。今天當我們在超前部署的時候,我們也要思考除了建置風場之外,還有沒有更多的可能性?」
林雍堯指出,在建置風場的過程中,上緯剛開始也沒有技術,是藉由與來自六個國家的技術團隊,依照台灣的需求,轉換成台灣在地離岸風產的元素。「我們要建立歐洲與台灣的離岸風電,畢竟歐洲蓋的風場有歐洲元素,台灣也有在地元素(Taiwan’s Local Element),例如環境、溫度(歐洲25度,台灣高達32度)、風浪、魚種甚至本土文化、基本設施也不一樣。台灣要挑戰浮動式平台,其實是將目前進入到台灣並且正在執行在地化的相關技術,融合到產業鏈。」金屬中心對於台灣本土能量最為清楚,盼藉由此合作關係,上緯新能源可以帶著來自歐洲的技術資源以及在地元素的了解,結合過去有經驗、來自全球各地包括歐洲、日本和既有石油、天然氣等企業參與浮動式風機開發。
林雍堯也表示,根據Carbon Trust 的報告,到了2026年,固定式風機和浮動式風機的成本將來到「黃金交叉」;而上緯新能源上個月宣布在美國獨立資產管理顧問公司 Stonepeak Infrastructure Partners 支持下,上緯新能源推出潛力容量高達的 4.4GW Formosa 4計畫,預計涵蓋「海豐 Formosa 4-1」、「海碩 Formosa 4-2」、「海盛 Formosa 4-3」三處深水場域的探測,未來不排除將預留空間給浮動式平台。表示,這代表上緯新能源對台灣再生能源可持續性發展的承諾,與金屬中心未來將透過實質的引進國際技術資源,透過雙方合作,打造台灣浮動式風機技術的在地團隊,表達上緯新能源針對離岸風能新技術和完備產業鏈的承諾。
金屬中心執行長林秋豐受訪時表示,跟上緯新能源合作主要目標是將國內浮動式風機產業鏈建構起來:「上緯過去在風場的投入還有他們在國際鏈結的部分。能夠協助台灣在建立浮動式平台產業鏈有相當大的挹注。」他也表示,從整個風場探勘規劃設計到浮動式平台的設計、製作跟安裝,是一條整體的產業鏈。過去台灣對此相關經驗較少,儘管台灣已經有對浮動式風機進行相關研究,但仍希望有機會與具有經驗的企業和國際技術團隊合作,把能量提升。而即將在年底完工的「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對於創新科技的發展也將是一個重點基地。林秋豐表示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是極具策略性的產業創新專區,主要有三大任務。首先是短期規劃離岸風電產業人才,長期規劃海洋產業相關人才。第二個任務是做先進技術的開發,包括建構產業鏈,建構產業聚落,透過引進國際領導企業進入產業專區園區,協助能量提升。第三,打造未來海事工程相關機具要進入實際工作階段前進行測試驗證的深水池。
金屬中心在高雄興達港建置的「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預計在今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開幕,明年元月一日正式營運。
WindTAIWAN /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