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左起為:海科大航運系副教授文展權、大川吉海事工程董事長陳俊吉、費舍海洋服務公司總經理吳國綸、台亞風能董事長林怡文、環球測繪總經理黄宗宸、海天離岸工程董事長曾國正、中信造船總經理韓育霖
台灣政府於離岸風場開發第三階段——區塊開發中,為加強國內產業發展,針對開發商設定本土化目標。今(9)日於 2022 亞太國際風力發電展開幕儀式中,台亞風能宣布攜手英商費舍海洋服務公司 (James Fisher Renewables Taiwan) 、環球測繪、大川吉海事工程、海天離岸工程、中信造船共同成立本土運維團隊,全力支持台亞風能的風場開發,以實際行動力展現深耕離岸發電國產化的決心。
左為台亞風能董事長林怡文;右為費舍海洋服務公司總經理吳國綸
針對此次運維台灣隊的成形,所展現的戰略目的,台亞風能董事長林怡文表示:「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在即,身為本土開發商團隊,台亞風能將全力以赴創造離岸風電產業本土完整生態環境及產業鏈,與本土產業鏈共同建立可進入國際新能源產業的技術實力與市場競爭力。台灣初期的風場開發,由於開發成本相當高,都是由國外的開發商投入。所以我們必須看得更長遠。一但開發、建設完成後,後續的運維才是真正的關鍵。因為風場建置完成後,會有長達 20~25 年的營運,因此背後支持的運維團隊相當重要,這也是台亞風能今日促成這場合作的目的,希望在運維、海事工程上,都能跟國外先進的團隊 James Fisher 配合,吸取經驗並轉化成台灣自己的能量。期許從風場最一開始的開發、建設、甚至到未來 20~30 年的運維,這些關鍵的能量都掌握在台灣自己手上。我們很榮幸能獲得本土運維團隊支持,為政府國產化方針一同努力、支持國內綠電需求及在地產業供應鏈永續成長。期待能夠共同帶動國內產業供應鏈,逐步提升技術能量及建立實績,更期許未來有機會一起跨出台灣,進軍國際風電產業。」
關於運維台灣隊的第一步,費舍海洋服務公司總經理吳國綸表示:「以第三階段的競標來說,所有的廠商都在努力達成本土化需求。為了支持台亞風能這個台灣唯一的純本土的開發商,我們組成這個具有特殊性的團隊。這一個合作模組會供應給台亞,並全力支持台亞在第三階段競標上取得最大的優勢。James Fisher 在離岸工程領域有 170 年的歷史,在風場中也有超過 15 年的經驗。我們從 2017 年落腳台灣後,除了在各個風場貢獻技術及經驗外,更致力於發展本土化能量。這麼早宣布運維台灣隊的成形,是為了能夠與團隊中沒有離岸風電產業經驗的本土公司,有充分的磨合,以協助台亞在今年八月遞交區塊開發的計劃。James Fisher 作為本運維團隊的技術領頭,從前期的技術移轉,到後續強化本土化,都能將在國外的經驗轉變成台灣的能量,全力支持台亞風能未來的開發規劃。台亞風能運維團隊的成軍,除了彰顯政府本土化政策的推動成效外,更實際將台灣本土能力強化,進而走入國際離岸風電市場,作為亞太地區的發展樞紐外銷人才及技術。」
在運維團隊大力支持下,台亞風能接下來的開發方向備受關注,台亞風能專案開發總監蕭伊珊說到:「台亞風能身為台灣的開發商,此次籌組團隊主要是希望能夠整合台灣已經既有的能量,包括由第一、二階段國外開發商帶來的經驗,加上 James Fisher 的豐富的國外資歷、造船公司船舶改造經驗,以及台灣海事工程經驗等等,為區塊開發接下來三年要投標的案子做準備。台亞風能接下來的第一步,是會在今年進行投標,位在彰化的環洋風場;第二個案子也已經公告,是位於苗栗外海浮動式基礎的環亞風場。針對浮動式基礎的技術,我們也會開始跟一些台灣的廠商研討未來合作的可能性。同時也陸續還在尋找台灣海域中適合的場址,預計在今年底還會再公開 2~3 個風場開發計畫,且不會侷限於浮動式或固定式的基礎。這些都是希望身為開發商能夠有長期的規劃,也能長期培養跟我們合作的團隊,讓大家有時間慢慢累積能量。」
身為運維台灣隊的一員,海天離岸工程董事長曾國正表示:「離岸風場從前期的調查、中期的建造、後期的運維,都與海事工程相關。海天目前的主力是在建設階段所需的鋪纜船(CLV),在國內進行改造,以及在風場各階段都需要的人員運輸船(CTV)的新造,以提供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風場的海纜維修及人員運輸服務。後續視國內的需求,再跨越到不同的船種。其實現在台灣最欠缺的是主力的船舶,像是風機安裝船(TIV)、浮吊安裝船(MIV)。除了台船環海的 Green Jade 之外,都沒有其他台灣的主力安裝船舶。而在 CTV 新造的部分,則是最近與中信造船的合作。經過這幾年的風場開發、建造,可說是各國各式各樣的 CTV 都來到台灣,但卻沒有一艘 CTV 是台灣自己設計、建造的。可是台灣的造船能量,在世界上是非常優秀的,只是缺乏機會、缺乏一個可以發展的平台。這次和中信造船的合作,就是要讓台灣的產業有可以發揮實力的平台,建造出台灣本土的 CTV,再從台灣的市場走向國際。而這次運維台灣隊的發想也是一樣的,台灣產業缺乏的是機會,而台亞風能就提供了舞台,透過國外的技術協助,帶動本土產業的發展。在台亞風能的帶領下,用實際行動支持政府國產化、本土化的發展目標。」
照片左起為:大川吉海事工程董事長陳俊吉、環球測繪總經理黄宗宸、海天離岸工程董事長曾國正、海科大航運系副教授文展權、海天離岸工程技術總監譚治邦、費舍海洋服務公司總經理吳國綸
身為團隊中唯一針對水下檢測有深入研究,作為技術顧問的高科大航運系副教授文展權,針對海事工程本土化的推動說到:「離岸風電計畫中,海事工程就佔了 40%的預算,但台灣在這一塊連 1%都賺不到,我覺得十分可惜。希望能夠透過離岸風場開發的機會,提升海事工程的能量及技術,效法荷蘭成為海事工程強國。我認為台灣也是海洋立國,藉著現有的機會,輔導台灣海事工程廠商學習,並放眼未來拓展到亞太地區。於是我就與 James Fisher 有了接觸,James Fisher 非常樂意將專業技術移轉給台灣的海事工程廠商。然後我看到,難得有一間台灣全資的本土開發商——台亞風能,就想能不能組個團隊來鼎力協助,我們也能從過程學到東西。對於離岸風電我們沒什麼經驗,但是 James Fisher 在國外有豐富的資歷,可以在技術層面帶領我們,逐漸成為一個真正的台灣團隊,把海事工程能量建構起來」
團隊中負責海床調查的環球測繪總經理黄宗宸表示:「所有工程的開端都需要先進行海床地質調查,才有辦法去規劃後續開發的流程。我們的能量除了鑽探船外,還有地球物理測量船。地球物理測量船的功用非常廣泛,不只是水下、海床下的量測,還包含後續運維作業中,風機水下基礎在海床上部的結構,是否有生物附著、鏽蝕的情況,都是每年需要進行檢查的。還有海纜在鋪設的過程中,跟最後營運的階段,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去檢查海纜有沒有懸浮的情況,這部分就會運用到水下無人載具(ROV)的技術。文展權老師就是這方面的專家,環球測繪跟文老師長期以來都有很密切的合作,也邀請文老師擔任董事及顧問,在運作的過程中從老師身上學到非常多海洋相關的知識。目前我們有協助台亞風能從事前期的地質鑽探和調查,在未來很榮幸能和 James Fisher 合作,協助進行運維工作事前外觀檢查的部分。」
台灣傳統海事工程公司,大川吉海事工程董事長陳俊吉表示:「我們有 20 年傳統海工的經驗,也有船務代理的經驗,近年來都佈局在台中港,因此非常熟悉台中港港口的運作和供應鏈的連結。加上臺灣海事工程公司的成立,我在臺灣海工管理船舶『臺灣先鋒號』已經一年多的時間。對於離岸風電船舶的管理和運作;以及與開發商、統包商的聯繫、合約簽訂等等作業流程,都可說是非常地熟悉。再加上大川吉在傳統海工方面總共有 9 艘船,2、30名船員,所以在整個佈局下,在台中港內,大川吉都是非常有能量去發展運維的公司。主要也是因為文老師和 James Fisher 極力地支持,希望台灣傳統海事工程能跨足到離岸風電的領域中。」
不久前宣布與海天離岸工程合作進行 CTV 新造,中信造船總經理韓育霖表示:「中信造船公司為呼應政府離岸風電產業國產化政策,加入與英商費舍海洋服務、環球測繪及大川吉海事與海天離岸工程所組成的本土維運團隊,共同來支持台亞風能案。而本土團隊成員中,本公司中信造船成立至今已近40年,累積無數修造船舶之經驗,無論是新造或改裝船舶,都能為本案提供有關船舶專業服務。」
在風場建置後長達 25 至 30 年的運維階段,本土運維團隊將利用台灣既有的技術涵養及作業能量,以及 James Fisher 15 年以上的離岸風場經驗及技術轉移。台灣運維團隊將整合各本土公司的資源,規劃技轉及經驗培植,來支持並建立長期、永久的本土能力及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