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8 - 焦點話題

《歐盟-台灣-日本-韓國離岸風電研討會:打造全球及區域供應鏈》(下) 浮動式風電潛能可觀,政策協助及在地能量是關鍵! By WindTAIWAN

圖片來源:歐洲經貿辦事處

 

文/陳妍伶、郭品琤

由歐洲聯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歐洲經貿辦事處(European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及能源局共同主辦之《歐盟-台灣-日本-韓國離岸風電研討會:打造全球及區域供應鏈》於 7 月 6 日盛大舉辦。

 

閱讀前篇:《歐盟-台灣-日本-韓國離岸風電研討會:打造全球及區域供應鏈》(上) 各界代表齊呼籲:善用各國優勢合作 打造全球及區域供應鏈

 

「第二場:建構區域離岸風電供應鏈」

東亞臺灣、日本,韓國,近年來正積極開展離岸風電產業,為了確保國內產業受益、推展時程快速,各國都設立了不一樣的條件及策略。日本透過政府補貼,促使國內產業能迅速起步,以達到在地化需求;韓國的國產化規範並沒有設定必備項目,而是以「比例」作為標準,讓開發商自由選擇當地具有優勢、有成本競爭力的供應商,更有彈性的安排;而臺灣在最初的離岸風場開發,採以躉購費率的方式補貼,潛力場址則由躉購及競價方式併行,雖然國產化相對嚴格,但政府對離岸風電發展的決心十足,也都做出長期投資的承諾,對進入臺灣的外國開發商來說是很重要的保證。

Vestas 臺灣總經理 Alex Robertson 率先分享 Vestas 如何建立永續的離岸風電產業。Robertson 表示,對離岸風電產業而言,接下來最大的挑戰就是「成長」,離岸風電預計到 2030 年會再有 20% 的成長幅度,要如何滿足各國所訂下的目標將會是最大的挑戰。

「在臺日韓三國各自設立風機生產工廠,其實是最不符合成本和效率的,各國的產量也沒辦法大到能和歐洲抗衡。在亞太地區的在地化策略應該要相互配合、合作,避免為了符合在地的政策,而讓民眾需要付出更高額的成本。」Robertson 補充。同時也再三強調,在地供應鏈不能只用於滿足當地需求,應該以出口競爭力作為目標,即便國內需求降低,也能透過出口補足。過去也有僅是為了滿足本土化生產而設廠,最後卻面臨關廠倒閉的前車之鑑,因此善用國家各自的比較利益,對產業來說才能更持續地經營。

Vestas 在臺本土葉片供應商,天力離岸風電技術處長 王柏齊 則說到,天力在與 Vestas 進行技術轉移後,開始製造 V174-9.5 MW 風機的葉片。隨著經驗的累積,葉片的生產時間也逐漸縮短,在地化生產的標準流程確定後,產程可以進一步加速。


葉片製造過程步驟之一。圖片來源:講者簡報

王柏齊說:「臺灣和歐洲的環境大不相同,溫度、濕度的差異,會影響葉片製造中,樹脂浸透玻璃纖維的時間,也會影響製造過程中的參數,這也是在地化生產中很大的重點。」雖然有了歐洲的技術及經驗,仍須依照在地不同的情況進行調整。而針對 Robertson 所提到的「培養出口競爭力」,王柏齊表示 Vestas 是重要的合作夥伴,希望能跟著 Vestas 一起前進亞太其他市場。

韓國風能產業協會(Korea Wind Energy Industry Association,KWEIA) 交流組組長 Cho Deok-Hwan 則直言,韓國民眾對再生能源的觀感並非十分正面,若要進入韓國開發離岸風場,需要妥善處理當地民眾的輿情之外,與韓國本地廠商、漁民的互動,也須符合韓國的社交文化,才能和當地人打好關係。雖然現階段韓國風電發展仍以陸域居多,但期待有更多外商透過合資公司的方式進入韓國,開展離岸風電發展的機會。同時韓國已有如 LS Cable、SamKang M&T 等已經實際參與離岸風電產業的供應商,若有更多與他國的合作機會,將能有更大規模的發展。

 

「第三場:浮動式風電——遊戲規則改變者?」

隨著離岸風電的發展,離岸距離也逐漸加大,而在離岸更遠、無法使用固定式風機基礎的海域,仍有龐大的風資源開發潛能,因此浮動式技術的出現,可說是開啟風場開發的另一新階段,也能夠成為能源轉型、實現氣候正義的關鍵。也因此,各國都積極投入浮動式風電技術的研發,也有許多國家已訂出浮動式風場的開發目標,可謂是百家爭鳴的時刻。

Blue Float Energy 執行長 Carlos Martín 對於歐洲浮動式風電的發展表示:「歐洲認為浮式風電會是能源轉型要角,尤其是在烏俄戰爭後,大力推動歐洲的風電發展。《REPowerEU》公布後,風場開發的流程也更為簡化,能夠更加迅速地進行。」

浮動式風電的技術和固定式很不一樣,目前固定式的水下基礎形態已經大致底定,但是浮動式平台現在約有超過 80 種不同技術,如何選擇最適合案場的技術十分關鍵。除了案場條件差異外,也需要考量供應鏈的能量、港口基礎建設、使用的船舶配置、後續運維作業等等,不是同一個設計可以通用在所有浮動式風場中。同時浮動式風場目前還沒有足夠多的經驗,因此融資部分也會面臨到一定的困難,Martín 補充。

「在地化的初衷良善,但是過多限制反而拖慢發展進度,使亞洲錯失先機。然而浮動式技術的選擇,需仰賴開發商與在有經驗的在地廠商共同評估,避免走冤枉路。未來在製造技術的人才培育,以及浮台的牽引、錨定都會需要更加精進,在各種浮動式平台設計推陳出新的時刻,也需要思考如何逐步整合市場。歐洲現在已有許多能量投入,期盼亞洲的研究能量也能在接下來有所發揮。」Martín 針對浮動式技術的發展作出總結。


東亞地區具備浮動式風電開發潛力。圖片來源:講者簡報

Simply Blue Group 副開發長(Deputy Chief Development officer) Karolina Pietrzak 針對東亞浮動式風力發電的發展前景作出分析:「東亞地區具有優良的風場、適合的水深,也因此帶來龐大的商機。在發展潛力排名中,海上風電諮詢公司(Offshore Wind Consultants,OWC)給了臺日韓三國相當高的評分,根據全球風能協會(GWEC)統計,更是有高達 2800 GW 的潛力,這將有助於達到能源轉型及能源安全的目標。」

身為歐洲浮動式風電開發商,為何對東亞的風場開發具有高度興趣?Pietrzak 回應:「有越來越多國家做出達到碳中和的承諾,企業也陸續承諾使用再生能源,對綠電的需求只會越來越高。然而臺日韓三國皆有陸域空間有限,不足以進行大規模綠能開發的問題,因此利害關係人少、環境影響少、安裝及設計簡單、船舶需求也不多的浮動式風力發電成為最佳選擇。」

不過 Pietrzak 也表示:「各國基礎建設和供應鏈的成長很重要,同時促成區域性的合作是關鍵。浮動是風電會帶來很多新的機會(如:造船業的參與)、知識交流,在歐洲、美洲、亞洲之間,一定要合作才達到共同目標——阻止氣候變遷。」

經濟部能源局千架海陸風力機計畫 推動辦公室副研究員 楊哲一 在統整臺灣未來離岸風電發展規劃時提到,臺灣海峽的深水區,確實有更多的潛力,是需要依靠浮動式的技術才得以妥善利用。政府的規範也有隨著時間逐步進行調整,像是在第二階段潛力場址時,除了原有的躉購費率,也加入競價模式;在第三階段區塊開發中,擴大釋出開發裝置容量到每年 1.5 GW,也在國產化的規範和遴選過程中增加彈性。


浮動式風電在臺潛力。圖片來源:講者簡報

關於和浮動式技術相關的規劃,楊哲一指出:「經濟部正在擬定浮動式風電示範風場草案,以評估相關規範、技術、建設的可行性。總裝置容量上限預計為 100MW,單一開發申請的裝置容量以不超過 50MW 為上限。」排除禁限建區後,水深大於 50 公尺的海域皆為可供浮動式發展的區塊,在臺灣北中南三區皆有具備潛力的區位可以進行近一步的開發評估。

能源局在第三階段區塊開發中,並沒有針對採用何種水下基礎做出限制,而各界則期盼能以示範獎勵鼓勵廠商投入浮動式風場開發,關於臺灣的浮動式風場規劃,還有待政府與相關單位進一步的諮詢、討論。

 

研討會的尾聲,經濟部能源局局長 游振偉,以及歐洲經貿辦事處代理處長 雍青龍的閉幕詞中,皆不約而同提到,此次研討會促成十分重要的意見與經驗交流。在亞太地區離岸風電發展起步之時,期盼臺、日,韓三國能有更多的合作機會。各國應善用彼此的強項,組成亞太地區的供應鏈聯盟,一同攜手邁向能源轉型、阻止氣候變遷的目標。

ERROR

程多銀,本又理臺觀雖書兒件型技作:會場夫火!的說案心然起受委全友兒等天軍樣打到離的樹於。

會員免費註冊

忘記密碼

輸入註冊時的帳號與email,重新設定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