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0 - 焦點話題
政府取消離岸風電 3-3 國產化,反而造成 5 GW 的容量淪為海市蜃樓
文
WindTAIWAN
圖片來源:FreePik
歐盟近期向臺灣提出警告,我國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已對外商造成不公平競爭,可能將向 WTO 申請爭端解決諮商。為此,經濟部拋出區塊開發 3-3 取消國產化的風向球。有風電業者表示,此舉反讓給綠電買家有錯誤期待,認為未來綠電價格會下降,而放棄購買區塊開發第一和第二期的綠電,導致所有專案將胎死腹中,延宕了政府預定的綠能目標。
經濟部長郭智輝本月 11 日表示,經濟部正跟歐盟洽商離岸風電國產化的議題,溝通方向就是「打開國產化」。經濟部也透露,區塊開發第三期( 3-3 )將大幅鬆綁、甚至取消國產化。
為此,上週經濟部率團前往歐洲,和歐盟進行溝通。據了解,臺灣和歐盟立場都十分強硬,各執己見,談判狀況並無進展。風電國產化爭端能否落幕,恐尚待一段時間觀察。
有風電業者指出,經濟部拋出 3-3 大幅鬆綁或取消離岸風電國產化、降低離岸風電開發成本,立意良善。但也必然讓綠電企業買家產生綠電價格下降的預期心理。經濟部為 3-3 國產化開出藥方,卻不解決現有 5 GW 風場專案的卡關問題,反而造成「舊病未除,衍生新病」的困擾。
業者表示,離岸風電開發不僅是重視風的品質,也側重水深和地質條件。從 10 年前的示範風場、遴選階段到目前的區塊開發,臺灣可開發的「淺水灘」( 0 至 50 公尺)已瀕臨用罄。
對比 3-1 和 3-2 總和約 5 GW ( 2.5 座核電廠)的裝置容量,剩餘可胃納 3-3 專案的淺水灘恐怕只有 1 GW 左右。經濟部若要大幅鬆綁 3-3 的國產化,卻未解決 3-1 和 3-2 所有專案因國產化政策而「玩不下去」的瓶頸,其結果就是,官方成功達成了 3-3 的 1 GW 裝置容量目標(併網時間未知),卻犧牲了現有 5 GW 的裝置容量。風電業者呼籲,「孰輕孰重,政府須謹慎思量」。
經濟部拋出風向球後,許多 CPPA 買家(如半導體業者)已開始萌生預期風電價格下跌的心態,導致綠電採購更為保守。
業者擔憂,一旦綠電買家縮手觀望,不願購買 3-1 和 3-2 專案相對高昂的電價,這些 5 GW 的風電專案就無法獲得銀行團的融資,最終讓這些已得標的專案容量和臺灣 2030 年的綠能目標紛紛淪為海市蜃樓。
也有其它業者指出, CPPA 買家對離岸風電價格降低產生預期心理,無可厚非。但這樣的心態卻忽略了整個東亞地區對於離岸風電蓬勃發展所帶來的競爭效應。以日本、韓國和幾個東南亞國家為例,這些國家對於離岸風電已開始投入資源、急起直追。
以日本為例,若以風速超過 7 m 、水深 10 m 至 50 m 等條件,該國擁有 130 GW 的離岸風電開發潛能;若加上浮式風機,開發容量上看 400 GW 的開發潛能。當這些國家對離岸風電的需求遽增時,離岸風電的跨國供應商就不會只願供應給目前亞洲離岸風電發展處於領跑地位的臺灣。屆時,臺灣的風電開發業者必將面臨和其他亞洲國家競爭供應鏈資源的問題。最終,開發成本和售電價格是否會有綠電買家原本預期的「甜甜價」,將是大問號。
業者說,從 2013 年開始規劃離岸風電示範案、由政府和台電「手把手」,用政策優惠和躉購價格撐起離岸風電產業的誕生、茁壯、成長,走到如今的區塊開發成熟階段,臺灣一直是傲視亞洲地區的離岸風電發展圈。
然而,當初預設的綠能目標和帶動國內產業發展的兩條路徑已相互矛盾,並意外成為綠電買家遲遲不願下手採購綠電的主因時,政府應當慎思熟慮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多家業者呼籲,政府應當先救出深陷泥淖的 3-1 和 3-2 風電專案,確保 5 年內就有 5 GW 的電量可釋出;再穩步推動 3-3 和浮動風場的進程,才能讓臺灣風電開發真正永續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