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7 - 焦點話題
臺灣發展離岸風電 跟著全世界一起運轉
文
WindTAIWAN
進入二十一世紀,能源議題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挑戰之一;特別是在永續發展的方向上,每個國家及產業都在積極尋求安全穩定,並可滿足需求、保護環境的能源,也使得「再生能源」成為當前的最佳解答。尤以火力或核能等傳統發電方式,從原料存量與價格變動,到對空氣品質和環境等衝擊,都愈來愈顯得運用再生能源來發電,是仰賴進口能源的臺灣在面對社會經濟持續成長的同時,必須要走的能源之路。
如今我們在能源組合中,已經可以看到再生能源的角色愈為重要,目前我國也規劃二○二五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要達二十%。其中最令人關注的,就是「離岸風電」在近年來的急起直追,並透過技術突破與經驗累積,建置的發電規模愈來愈大。國際能源署(IEA)的報告,就指出二○一八年全球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已占四分之一,離岸風電受到許多具備海上風能國家的青睞,臺灣更是居於亞洲領先地位,大力推動再生能源政策與離岸風電產業。 離岸風電成能源新星 臺灣為亞洲領先者 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的資料,二○一八年全球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已超過23GW;這對持續推動能源轉型、並擁有優異風場的臺灣來說,就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特別是臺灣的進口能源比例高達近九十八%,且多屬化石燃料;透過風能、太陽能等發電方式,將可為臺灣開啟能源自主的大門。
麥格理資本綠色投資集團全球負責人Mark Dooley表示,不過在五年以前,即使是離岸風電的開發商或業者,似乎都還不確定這項發電技術能夠成為主流;但隨著科技的創新與進展、並經過實際營運後,現在大家已經更篤定離岸風電確實具有未來性。這也使得離岸風電逐漸從歐洲擴散到其他地區或國家,臺灣更是在亞洲國家中的領跑者,並吸引全球的離岸風電業者前進臺灣市場。 但是離岸風電的特殊性,在於需要將風機架設在海床上;除了風機的設計製造要能因應海域環境的變化,比如海浪拍打或海水侵蝕,同時在海上風場的建置過程和後續運維中,都涵蓋了許多水上及水下的作業。因此,不論是人員與技術的層次,或是法令規範的要求,離岸風電都顯得更為複雜且嚴苛,對臺灣而言更是個全新領域,包括過去在地產業的參與和技術能力,或是大眾對離岸風電的認識都很有限,需要有經驗的國際業者來協助。
面對臺灣的新能源市場,德商wpd達德能源集團台灣區董事長王雲怡認為,才剛起步的離岸風電更是適合臺灣的能源環境,未來發展潛能相當大。而且從政策規劃開始,就有清楚的階段目標和執行方向;雖然開始時在法規及行政等方面還不夠完備,但政府相關部門也都積極地調整與改善,是國際業者看好臺灣、願意來臺投資離岸風電的原因。Mark Dooley也很肯定參與臺灣發展離岸風電的經驗,尤其政府單位很願意理解並對話,也能幫助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就以臺灣離岸風電的收購價格為例,為了引進國際投資、建構基礎設施,二○一九年度離岸風電躉購電價設定為每度電五.五一元,與過去英國、德國的經驗相當;到了二○二五年完成更多海上風場建置後,還可大幅下降至每度電約二.五元的競標電價。這不僅說明了隨著臺灣離岸風電產業的成熟,成本與價格都有下降空間;王雲怡董事長更強調這表示開發商或投資商對臺灣離岸風電市場的預測,並且具有相當的信心,才會提出如此低的競標價格。
在地化帶動企業提升 建立亞太離岸風電供應鏈 在國際開發商不斷來臺投資之下,我國推動離岸風電所強調的「在地化」策略,更成為本地廠商得以參與,並藉此提升技術及服務能量的大好機會。因為以風力機組、水下基礎、電力設施、海事工程等離岸風電相關產業的軟硬體,都不算是以往國內廠商所具備的能力;但在相關領域、或是零組件的供應上,國內產業也累積不少基礎,例如風機葉片所使用的碳纖複材,以及鑄件、扣件、變壓器等,都已切入陸域風機市場。 因此藉由在地化的要求,國內業者就能連結國際,從中了解離岸風電產業所需要的技術和各項要求,進而透過技術研發、共同投資等方式,刺激國內產業的成長與轉型,甚至在臺灣建立離岸風電產業供應鏈,以領先之姿向外爭取未來亞太市場的商機。王雲怡董事長以離岸風電的開發商為例,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工程管理,也能藉由來臺投資的機會,將各種離岸風電產業實施的更高標準和方法帶進來,比如海上作業時需要的安全衛生與環境管理規範等。
或是在離岸風電產業的供應鏈中,「港口」就是個舉足輕重的重要基地。臺灣港務公司總經理郭添貴表示,港口就如同足球賽的「中場」角色,需要支援前方的海上作業,也要協助後方的物流服務及生產製造;因此根據前往歐洲考察學習的經驗,臺灣港務公司在臺中港中就規劃能供風機重件組裝、以及供業者進駐生產組件等區域,就連碼頭設施也一併改善,並透過旗下臺灣港務港勤公司建立運維基地與海上交通等服務,推動離岸風電產業的成形。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在臺灣的逐步落實,也讓人看到離岸風場的開發建置與運維,所需要的投資金額相當龐大,並凸顯綠色金融的重要性。參與過許多歐洲離岸風電計畫的法國巴黎銀行,臺灣區總經理胡日新(Olivier Rousselet)就指出,目前國際上對離岸風電計畫的投資,是以長期的「專案融資」(Project Financing)方式為主;因此就必須在事前對計畫內容進行完備的調查與評估,以在風險和投資之間取得平衡。 這也顯示出在評估離岸風電計畫時,除了運用國際資源、並妥善與投資者溝通,是否具有對再生能源的專業能力,更是影響離岸風電計畫能否成功的關鍵,這也是目前國內銀行較為缺乏的部分。胡日新總經理認為,透過臺灣推動離岸風電產業與國際金融業者加入,國內金融機構也可以有更多學習和訓鍊,了解如何評估離岸風電這類的開發計畫,才能確實幫助在地的能源發展與轉型;甚至連市場也應該更加開放,讓更多金融機構能在不同計畫階段參與進來。
離岸風電人才需求多元 在地化提供培育訓練
另一個在離岸風電產業發展下帶動的效益,就是人才需求與就業機會。虎尾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系主任蘇暉凱表示,從離岸風電產業的上下游,可發現所需要的人才類型或技能相當廣泛,包括電機、材料、機械、資訊、管理等;對於在臺灣才剛開始的新興產業而言,從學校教育的角度,就需要扮演好人才培育與產學合作媒合平台,讓學生能了解離岸風電產業的特性與前景,並協助有興趣的學生規劃職涯、修習技能,提供產學合作或實習機會,培養進入離岸風電職場的能力。
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系主任江茂雄也提及,根據全球風能協會統計,英國於二○一六年已完成建置5.156GW離岸風場,創造近二萬個就業機會,與我國二○二五年目標5.7GW相近。而以目前臺灣離岸風電的發展階段,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其實都相當大;其中主要又可分為「綠領」和「白領」二種,也就是當前最迫切、需要人數最多,並以技術為主的現場作業人員,以及針對工程管理與運維等方面的專業人員。當然在相關的金融、法務、檢驗認證等方面,也是培育人才的焦點。 雖然在離岸風電開發初期,許多國際業者都會將技術團隊調來臺灣協助;但不論是後續的運轉維護工作,或是為了培育本地的離岸風電人才,都顯現在離岸風電產業在地化的同時,人才也需要在地化。江茂雄教授提到,以臺灣大學建構的研究能量,就特地設有離岸風電的學程和學分學程,並與離岸風電的業者及具有離岸風電經驗的國外大學合作,提供學生進入離岸風電產業的專業學習管道,培養「白領」人才;甚至還為更年輕的高中學子舉辦營隊,推廣離岸風電的普及與認識。 同時為因應「綠領」工作需求,人才必須經過充分的訓練與認可,把風險降到最低或零。因此臺灣港務公司在政府支持下,與台電、臺英風電(CWIND Taiwan)、中鋼、台船、上緯等業者合組「臺灣風能訓練公司」;以經由國際風能組織(GWO)授權的安全訓練及認證中心,引進國外經驗並透過培育國內專業講師,提供基礎技術訓練與安全訓練等課程、協助取得認證,以滿足離岸風電產業的人才需求,目前已有三十位學員完成基礎技術訓練課程。 郭添貴總經理還表示,由於離岸風電工作對技術和安全等方面的高要求,因此參考荷蘭、比利時等歐洲國家經驗,未來臺灣風能訓練公司還可依據市場或業者的需求,設計提供更多元的客製化訓練,例如密閉空間逃生、進階急救、客製化風機維護、電纜課程等。此外,臺灣港務公司也和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簽署備忘錄,共同訓練風電產業技術人才,並針對大專校院學生舉辦充電營,未來將還包含有興趣之社會人士,讓更多學子了解離岸風電產業,持續為臺灣離岸風電產業的未來發展投注人才培育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