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1 - 焦點話題

盼提升臺灣港口設施協助離岸風電 中興大學與海龍離岸風電盼推動台中港為離岸風電母港 文 WindTAIWAN

 

 

為推動台中港成為離岸風電母港,成為台灣離岸風電發展重鎮,國立中興大學法政學院與開發商海龍離岸風電今於(11)日於台中共同舉辦座談會,邀集國內學者、能源局官員以及臺灣港務港勤股份有限公司台中港務公司代表,以及海龍離岸風場代表,盼匯集產官學,探討以公私部門協力推動開發台中港為離岸風電母港之挑戰和契機。海龍風電表示,港口建設對於離岸風電發展是重要且長遠的建設,盼能與台灣政府共同提升臺灣港口基礎建設;臺中港務分公司蘇建榮港務長則指出,台中港為台灣第二大港口,也扮演了商港的重要角色,單純由港埠設施或腹地面積來講,服務離岸風電的業務理論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考慮到台中港有非離岸風電功能要擔負時,不免造成資源排擠的問題。他也補充,台中港為了配合2025年前完成5.7GW的離岸風電裝置容量政策目標,台中港已經緊急地將興建重件碼頭讓離岸風電的大行部件可做預組裝。「接下來要關注的是,重件碼頭的資源要如何跟離岸風電開發商甚至跟其它非離岸風電業務資源的分配,有賴於港口管理機關及相關單位來共同協調。」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表示,臺灣推動離岸風電轉型有外部因素如國際氣候公約,以及內部原因包括能源長期倚賴進口對於國家安全跟經濟將造成莫大副單。因此擴大再生能源的使用將是未來趨勢,「再生能源不再是富裕國家才能負擔的能源; 經濟成長與碳排放量是可以脫鉤,」加上政府2016年開始大力推動,並且訂定明確目標,包括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達20%、燃煤發電量占比降至27%、低碳天然氣發電量占比達50%以及既有核電廠不延役等,打破傳統化石燃料與核能做為基載能源的迷思,加強能源系統的彈性。而百分之百的能源轉型將會投入科技加速技術、資通技術、EV技術和綠色金融的進步。林子倫也提及台灣許多港口例如:台中港、興達港、彰化漁港等有許多早期並沒有被充分利用的基礎設施,帶來新的可能性。

 

海龍專案總監Felipe Motero表示,臺灣政府積極發展離岸風電,除了在202年努力達成5.7GW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的目標,從2026年至2035年再追加釋出10GW的開發容量,並提及港口設施是對於離岸風電極為重要的硬體建設,盼能與臺灣政府單位共同合作,一起提升台灣的港口能量。海龍副專案總監Monica   Liu 表示,海龍離岸風電在前期開發階段跟臺灣地方廠商合作,包括海洋探勘、地質鑽探、ECA發照許可等面項都與台灣廠商密切合作。海龍2A-300MW風場目前積極與經濟部能源局、工業局定期討論,以期能符合風場二十七項國產化,包括風機零組件十五項在地生產之方向努力。

 

海龍離岸風電表示,港口建設對於離岸風電發展是重要硬體建設,為了臺灣未來十年甚至更長遠的離岸風電產業發展,盼能與台灣政府共同提升臺灣港口基礎建設。海龍離岸風電的在地統包合作廠商台船環海總工程師也舉出在英國、丹麥等好幾個轉型成功的風電母港,且對於協助歐洲重要風場完成建置給予支援,其中要考量的因素:能停靠的多少艘大型離岸風電船、港口本身的環境條件(包括潮汐、風力、海流)、碼頭本身的承載能力以貯存空間,海床狀況(適用於自升式平台船)等都須納入考量。海龍離岸風電專案總監則表示,臺灣對於發展離岸風電設立了明確目標,除了2025年前完工的風場,2026-2035年還會釋出新的裝置容量,為了離岸風電的長遠發展需提早做準備,並提出盼與臺灣共同完善並且提升港口設備的建議。

 

海龍專案經歷Soren Thor (Hai Long Offshore Wind T&I Manager)在會議中指出,海龍整體風場裝置容量為1.04GW。包括水下基礎和風機及零組件(包括74座機艙、73座轉接段、219支葉片),整體而言共需30.6公頃的貯存空間,且使用高峰期分別出現在2024年1月以及2025年1月。

 

海龍離岸風電運維經理(Hai Long Offshore Wind O&M Manager)Christian Tomaziu 表示,自己已參與海龍離岸風電並在臺灣工作兩年,見證了台灣再生能源政策的進步跟落實,他強調為了因應接下來更具挑戰性的目標,臺灣的硬體建設一定要提前建設完畢。以Tomaziu所管理的O&M,如果海龍2A風場符合台灣政府的國產化要求,2022年完成融資,但2024年商轉,運維辦公室最早在2025年底要開始營運。Tomaziu也透露,為了要符合綠色和永續的意涵,海龍離岸風電的辦公室會朝綠色節能建築的方向設計。同時,他也表示:「運維部分目前規畫了行辦公室、貯存區、外部貯存區、電動車停車場,且我們的風機承包商西門子歌美颯在合約中也要求未來與海龍合用辦公空間,因此這樣規劃下來,需要5,500平方公尺左右的面積,」Tomaziu也分享,從國外成功離岸風電港口的案例來看,港口距離運維辦公室的理想距離應在五十公尺內,且在港口停靠的船舶平均長度約80公尺。

 

與會的西門子歌美颯工程主管Kim Petersen 也表示,西門子歌美颯預擴充在台中港的廠房,在風機越來越巨大化的趨勢下,他坦言陸地運輸可能為工作人員和風機本身帶來風險,並希望陸地運輸的利用降到最低,這也是為什麼港口距離運為辦公室的距離不宜過長的原因。

 

能源局技術組長陳崇憲實際到場聆聽意見時提出,海龍離岸風電預定位置在彰化外海,是否有曾考慮過將運維母港設置在彰化?Tomaziu則回應,事實上這個方案也曾在考慮範圍內,他舉海洋風電為例,海洋風電離苗栗較近,照理說應該使用龍鳳漁港座為運維基地,但實際上後來海洋風電仍然選擇台中港。「這跟港口條件有很大的關係,台中港水深十一至十二公尺,碼頭高度對於卸載原件也符合到平衡、安全的考量;且隨著葉片越來越巨大的工程角度來看,台中港仍然是最適合做為工作港和運維港口的地方。」Tomaziu也表示,如果有中央、地方政府與人民的支持,也非常樂意提升彰化漁港,將彰化漁港做為營運港口,並且認為陳崇憲的提案,是能夠做為備案持續討論的提案。

 

海龍離岸風電策略長蔡倩傑表示,運維港和工作港兩者性質不同,運維港使用的面積小、但時間長,生命週期可能達到三十年以上;工作港面積需求大,但使用時間短。使兩個港口都能符合產業需求,並能同時帶動台灣港口建設的提升,是業者與政府希望共同達成的目標。

 

對於業者提出的意見,臺中港務分公司蘇建榮港務長分析,台中港是台灣第二大港口,共建有五十八座碼頭,有許多散雜貨櫃或者商業貨櫃輪進出。「單純由港埠設施或腹地面積來講,目前要服務離岸風電的業務理論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考慮到台中港有非離岸風電功能要擔負時,不免造成資源排擠的問題。」他補充,台中港為了配合2025年前完成5.7GW的離岸風電裝置容量政策目標,台中港已經緊急地將興建重件碼頭讓離岸風電的大行部件可做預組裝。五座碼頭透過排程今年底以前都會完工,理應可以滿足2025年前上網併聯風場的使用需求。2026年政府一年釋出一GW的目標,尖峰也不會超越過去五年的尖峰,因此不會有重件碼頭設施不足的問題。「接下來要關注的是,重件碼頭的資源要如何跟離岸風電開發商甚至跟其它非離岸風電業務資源的分配,有賴於港口管理機關及相關單位來共同協調。」

 

蘇建榮進一步指出,台中港作為風機水上設備的裝卸、組裝基地及離岸風電產業專區,提供2、5A、5B、36以及106號碼頭,作為風電產業作業的重件碼頭。其中,2號碼頭已於2019年供台灣首座海洋示範風場使用,共20座風機零組件,成功進儲至台中港風電基地,並全數載運至海上完成安裝,該風場已於2019年10月全數完成安裝並已商轉,在此期間,海事工程及人員運補船約530艘次自台中港進、出港。另5A、5B碼頭已經完工,36號和106號碼頭也將在年底全數完工。蘇建榮也表示,有關離岸風電產業專區,台中港規劃工業專業區(Ⅱ)107.3公頃土地,為風機國產化基地,截至2019年底,已出租74.7頃土地,目前產業專區已進駐永冠、天力、西門子歌美颯、樺晟世紀等公司,未來將投入風電零組件的製造及組裝,帶動零組件國產化。

 

至於因疫情緣故,不免造成風場進度有若干落後,導致開發商在使用碼頭有期程干擾的問題,港務長蘇建榮表示,重件碼頭主要是為大型部件預組裝所建設,風場工程的確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有若干延遲,延遲的問題業者也會跟港務公司作密切的溝通及反應。「不管他的部件有一部分是來自國外港口還是國產化的構件,因為各家風場都很積極的生產這些東西,額外需要的是貯存空間,目前港務公司也積極地來協助業者,尋找港區附近額外空間讓業者把國外運來台的零組件短期貯存。針對不同開發商的需求,基本上都盡最大努力來滿足。」

 

主辦單位國立中興大學法政學副院長李長晏教授則提出公私夥伴關係(PPP)採購基礎設施(基礎設施PPP)和服務PPP的一種選擇,可作為政府獲得私人融資的方式,也可提供增量收益。李長晏以東蒂汶Bay Port開發為例,政府提出戰略發展計畫,將在蒂巴灣的蘇艾的替代性港口基礎建設確定為國家優先事項,並視私營部門投資是解決基礎建設設施短缺的並且推動快速且持續成長關鍵。於是東帝汶政府與國際金融公司接觸,以發展公司夥伴關係PPP結構,以解決港口基礎建設設施的問題,也提出PPP平衡了政府和市場的需求,將帝巴灣開發為最先進的港口。他也認為,離岸風電公私夥伴推動面項很多元,除行政法規協調、環境生態保機制、整體產業推動也可以協助基礎建設和環境建構。

 

/徐慧倫 台中報導

 

ERROR

程多銀,本又理臺觀雖書兒件型技作:會場夫火!的說案心然起受委全友兒等天軍樣打到離的樹於。

會員免費註冊

忘記密碼

輸入註冊時的帳號與email,重新設定密碼